一位没上过大学,连高中都没毕业的黑龙江农民,拒绝300万美元的挖角,攻克了让美国、日本专家,研究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农业难题! 这事听起来就像个笑话,一个连高中都没毕业的黑龙江老农,怎么就攻克了美国、日本专家砸了几十年钱都没搞定的世界级育种难题,可这位叫姜向涛的老人,硬是靠一双手,还真就培育出了传说中的“全雌西瓜”。这东西意味着西瓜产量能翻倍,质量还更好。 1998年,那天在他家瓜田里,姜向涛几岁的儿子指着一棵瓜苗嚷嚷:“爸,你看,这棵苗每片叶子下面都有个小瓜!”姜向涛心里咯噔一下,凑过去一看,发现了植物学里极罕见的“全雌株”整棵苗只开雌花,一朵浪费营养的雄花都没有。 可如果没有雄花授粉,这宝贝疙瘩就得断子绝孙。眼看花期快过了,姜向涛急得团团转,只能小心翼翼地从别的普通西瓜上借来雄花,给它做了人工授粉,最后紧张兮兮地收获了138颗种子。 这138颗种子,就是全部的希望。谁知第二年种下去,那神奇的“节节瓜”特性却消失得一干二净。换了旁人,这事就算翻篇了。但姜向涛骨子里那股农民的“犟劲”上来了,他不信这个邪,把第二年结的瓜籽全部收好,第三年开春,又原封不动地播了下去。 奇迹还真就在这份执拗面前低了头,那节节开花、节节结果的惊人景象,又回来了!姜向涛文化不高,但爱琢磨。他翻书查资料,这才明白自己撞上的,是个叫“全雌株”的世界难题。这不但没吓住他,反而让他兴奋起来,决定跟它死磕到底。 整整五年,他把瓜棚当成了实验室,夏天跪在地里高温授粉,冬天缩在炕头灯下整理数据,总算初步“驯服”了这株野性十足的瓜苗。 驯服了自然的脾气,可要应付起人来,又是另一场仗。其实最早在1995年,姜向涛拉着几个老乡搞“制种小组”时,在村里人眼里纯粹是不务正业的笑话。 而到了2005年,正是这个被笑话过的庄稼汉,抱着自己培育的西瓜,一路南下三亚,找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甜瓜大王”的吴明珠。 吴院士跟瓜打了一辈子交道,当她看到姜向涛的瓜时,又惊又喜,紧紧握住他的手,极其郑重地说:“你这个东西,是世界首创!美国和日本搞了这么多年都没成功。你可得保护好咱们自己的种质资源,这口气,要为中国人争!” 吴院士给的不只是最高的权威认可,更是实打实的无私帮助,直接把宝贵的南繁育种基地给他用。有一年,台风“珍珠”横扫海南,狂风暴雨里,吴院士自己的实验大棚被掀得七零八落,她都顾不上,只是嘶吼着指挥所有人:“先保姜向涛的大棚!” 事后,姜向涛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看看自己安然无恙、比金子还贵的育种材料,这个东北汉子感动得掉下眼泪。那一刻,他在心里立下了一个比命还重的誓言:这项技术,必须属于中国,必须姓“中”。 成果震惊学界,美国和英国的农业巨头嗅着味就找上了门。先是客客气气地“交朋友”,见姜向涛不接茬,他们便亮了底牌:300万美元,一次性买断他的专利和全部种子。在当时,这笔钱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几辈子吃穿不愁。 可面对这泼天富贵,姜向涛几乎没有一秒钟的犹豫,直接起身走人,只扔下一句硬邦邦的话:“这东西不是我一个人的,是这片土地给我的,是国家给我的。没有国家,没有吴院士这样的专家帮我,我啥也不是。这是中国人的心血,不能便宜了外国人。” 他后来说得更干脆:“我的瓜,只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了兑现对吴院士的承诺,也为了回报国家的认可,姜向涛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再次跌破眼镜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他把自己耗费十几年心血培育出的23个成熟的全雌西瓜品种,陆续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种质资源库,一分钱没要。 在他看来,这项成果最好的归宿,不是个人钱包,而是国家宝库。即便捐完,他仍像个警惕的哨兵,守着自己的育种田,生怕任何一颗种子流到外面去。 如今,74岁的姜向涛还是那个在黑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他没停下,去年又成功培育出4个新品种,手里的优良种质资源攒了几十个。他种的瓜,没有一朵骗人的“谎花”,每一分营养都扎扎实实地用来结果,所以瓜型饱满、条纹清晰,从里到外都甜得均匀。 这位老人,用一辈子的坚守,完成了一场从田间到世界之巅的逆袭。在这个什么都能标价变现的时代,姜向涛这种近乎“愚笨”的执着和无私,或许才是最稀有、也最值得我们看重的东西。 信源:百度百科——姜向涛
当老师以后才知道的事...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