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日军割下头颅,妻子冒险夺回。他叫陈中柱,江苏建湖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1937年抗战爆发,陈中柱任少将团长,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英勇杀敌,屡立战功。1938年底,他出任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4纵队少将司令,坚持与日寇斗争。 1941年6月6日,兴化武家泽的芦苇荡里枪声震天。陈中柱将军在指挥一场激烈的遭遇战时,望远镜镜片的反光不幸暴露了位置。日军机枪火力瞬间扫射过来,三十五岁的将军身中六弹,壮烈殉国。 无头的将军遗体被乡亲们收敛,停放在一副用门板匆匆钉成的薄棺里。有人用烧黑的木炭,在棺木上沉重地写下“陈中柱将军”。 消息传到水荡深处的隐蔽处,怀胎六月的王志芳闻讯猛地站起,斩钉截铁:“我去!把他的头带回来!” 泰州城是日寇重兵把守的龙潭虎穴,但此刻,没有什么比让丈夫全尸安葬更重要。小船载着这位无畏的妻子,摇碎了惨白的月光,直闯敌巢。 在日军司令部,面对森寒的刺刀和日军司令南部襄吉,王志芳毫无惧色,她直视对方,一字一句透着寒气:“今天不把我丈夫的头还给我,我立刻死在你面前!” 这决绝的气势竟震慑住了敌人。 短暂的死寂后,日军捧出了浸泡在酒精里的头颅。当用陶罐接过头颅的那一刻,王志芳咬破了嘴唇,硬是没让一滴眼泪落下,她记得丈夫掷地有声的誓言:“宁可断颅,不折脊梁!” 时间倒回三年前,台儿庄的硝烟尚未散尽。浑身沾满炮灰的陈中柱刚回到驻地,推开门却愣住了,妻子王志芳牵着年幼的女儿,竟风尘仆仆地站在屋檐下! 原来,她们从大后方重庆出发,辗转越南、香港,穿越了大半个战火纷飞的中国,衣裳打满补丁,鞋底磨穿大洞才找到他。“要死也死在一块!” 妻子这句话,让铁打的汉子也瞬间红了眼眶。 黄埔军校的课堂教过无数战术,却从没教过这乱世里生死攸关的抉择。1941年初,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叛变投敌。 叛变当夜,李长江威逼各纵队司令聚集在西山寺,在佛像前架起机枪,强令他们焚香盟誓效忠日寇。陈中柱表面顺从,假意举香跪拜。 次日,他却在家中大张旗鼓设宴,席间笑语:“相面先生说我今年要升师长啦!” 这番举动成功麻痹了监视者。宴席一散,趁着夜色,他带着妻女从西门悄然渡河,直奔真正的抗日根据地而去。 在坚持抗日的荆棘路上,考验接踵而至。不久后的郭村战役中,陈中柱所部被卷入国共摩擦,奉命攻击新四军。 战斗中,他被新四军俘虏。正当部下忧心如焚时,新四军领导人陈毅却亲自赶来为他松绑,坦诚直言:“国共两军的子弹,都应该打进鬼子的脑袋!”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和共产党人团结抗日的诚意,深深打动了陈中柱。 回到自己营地,他一言未发,立即命人装上十车毛巾军鞋,外加极其宝贵的三千发子弹,悄悄送回新四军驻地,以行动回应了这份信任。 后来黄桥战役爆发,国民党顽固派将领韩德勤严令他出兵夹击新四军,陈中柱断然拒绝,端坐营中岿然不动:“信用二字,重过泰山!对友军的承诺,岂能背弃?” 如今,在盐城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间,将军身首合一,长眠于他誓死保卫的故土。在建湖县草堰口中学,孩子们抚摸着教学楼前陈中柱将军的铜像,轻声说:“这是我们的老校长。” 铜像的目光依旧灼灼,望向远方他为之献身的土地。 学校颁发的奖学金证书上,清晰地印着他和妻子王志芳的名字。新编的淮剧《燃尽硝烟》正在水乡的戏台上巡演。 当最后一场落幕,扮演王志芳的演员捧着象征将军头颅的陶罐,一步步走向象征希望的朝阳,幕后合唱声如潮涌,直击人心:“人间永存一粒火,燃尽硝烟星月明”。 台下坐满了白发苍苍的乡亲,人群中,一位老人突然颤巍巍地举起了手。那位置,不偏不倚,正是当年子弹穿透陈中柱将军胸膛的地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参考新华社《陈中柱:英勇无畏的“断头将军”》系列报道(2025年7月)
他被日军割下头颅,妻子冒险夺回。他叫陈中柱,江苏建湖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1
帝王心术
2025-08-14 04:19:42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