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载沣做了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居然把醇亲王府给卖了,换来了90万斤小米的钱。溥任惊讶地问:“爸,咱真要这么做吗?” 载沣,1883年2月12日生在北京太平湖的醇亲王府南府,是道光帝第七子奕譞的第五个儿子,母亲是侧福晋刘佳氏。他打小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皇室教育那叫一个严格,满语、汉语、蒙古语样样精通,还学了德语,书法诗词也拿得出手。1889年,光绪帝的府邸改成潜龙邸,他家搬到什刹海后海北河沿的北府。1890年,7岁的载沣就继承了醇亲王爵位,成了第二代醇亲王,小小年纪背上这么重的担子,可见命运对他从没客气过。 1900年,17岁的他被指婚给福楙的女儿乌齐格里氏,可惜庚子事变中,未婚妻和她妈殉国自杀,这事儿对他打击不小。同年,他被派去德国,为义和团杀德国公使克林德道歉。这趟出使可不简单,他在柏林用流利的德语跟德皇威廉二世交涉,硬是没按要求下跪,改成鞠躬,既保住了清廷的面子,也让慈禧太后对他刮目相看。回国后,他娶了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算是站稳了脚跟。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接连去世,载沣的长子溥仪登基,年仅3岁,他被推上监国摄政王的位置,成了清朝的实际掌舵人。那时候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他想搞立宪改革,设了资政院和谘议局,希望能救国于水火。可惜啊,守旧派拖后腿,隆裕太后又瞎掺和,改革没啥成效。1910年,革命党人汪精卫在银锭桥搞暗杀,差点要了他的命,他侥幸逃过一劫。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挡不住,他10月16日辞去摄政王职务,清朝也就彻底玩完了。 1912年清帝退位后,载沣退居幕后,日子过得低调。1932年,溥仪在日本扶持下建伪满洲国,他坚决不掺和,还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1934年,他带儿子溥任去东北探望溥仪,回来后继续在北京待着。1938年,他搬到天津日租界,1939年因为水灾又回了北京。这几十年,他从皇室大佬变成普通人,日子越过越接地气。 到了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载沣已经67岁,头发花白,身体也不大行了。这时候,他做出了个让人下巴掉地上的决定——卖掉醇亲王府,换了90万斤小米的钱。醇亲王府不是普通宅子,那是清朝皇室的象征,里面有银安殿、后罩楼,还有花园回廊,住过好几代醇亲王,历史厚重得不得了。可他为啥要卖?儿子溥任都懵了,问他:“爸,咱真要这么干吗?” 其实,这事儿得从时代背景说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风风火火,旧贵族的日子不好过了。载沣家虽然早就没权没势,但这么大个王府,光维护费用就够呛,更别提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90万斤小米在当时不是小数目,能换成不少现金,够一家人吃喝好几年。他不是卖房子,是卖过去,换活路。这决定看着离谱,细想想却挺务实。 还有个背景得提,1942年,载沣曾在王府旧址办过小学,自己当董事长,溥任当校长,教附近百姓的孩子。这说明他早就不是死守旧派的人,愿意顺应新社会。可到了1950年,他可能觉得这宅子留着也没啥用了,与其守着个空壳子,不如拿钱给家人铺条新路。 载沣卖王府,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首先,他得养家。清朝没了,他也没啥收入来源,家里八个孩子加上自己和老伴儿,开销不小。90万斤小米听着夸张,但那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比守着个大宅子挨饿强多了。其次,他可能也看透了时代。旧贵族在新社会没地位,王府再气派,也不过是个摆设,卖了还能落个顺应潮流的名声。 再者,这决定也有点无奈的味道。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贵族的房产有征收政策,醇亲王府这么显眼的地方,早晚保不住。与其等着被没收,不如自己卖了换点实惠。史学家后来分析,他这步棋既是自保,也是给家族留条后路,挺有远见的。 卖了王府后,载沣带着家人搬到东城利溥营11号的一个四合院。这院子不大,但收拾得整齐,青砖灰瓦,种了几棵海棠树。他用卖房钱的一半买了这地方,剩下一半分给八个孩子。溥任拿了自己的那份,在城里租了个小院,开始学着过普通人的日子。载沣每天早上浇浇花,下午看看书,写写字,日子过得简单又平静。 他跟邻居处得也不错,偶尔有人路过跟他打招呼,他也笑眯眯地回应。家里吃饭很简单,白菜豆腐是常客,哪还有当年王府的山珍海味。1951年冬天,北京下了小雪,他因为多年劳累加上感冒病倒了。溥任和叔叔载涛守在床边,可药吃了不少,还是没挺过去。2月3日,载沣去世,68岁。丧事很简单,没请和尚道士,就按新社会的风气办了,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墓碑上就刻了个名字。 载沣卖王府这事儿,不光是他个人的选择,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皇室后裔的处境。清朝没了,他们从高高在上摔到尘埃里,有人死守过去,有人学着往前走。载沣选了后者,他用90万斤小米,换来了家族的喘息,也给自己画了个句号。史学家觉得,他这决定挺聪明,既没硬扛新社会,也没彻底倒向旧时代,算是在夹缝里找了条活路。
1950年,载沣做了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居然把醇亲王府给卖了,换来了90万斤
历史拾遗者
2025-08-14 04:41: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