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梦中安然离世,次日,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1966年8月14日,北京,一张字条上只有寥寥十个字: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写下这行字的,是中国现代地质学和矿产勘探的奠基人之一,谢家荣。 几个小时后,这位一生为脚下土地寻找宝藏的学界泰斗,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他用手中的地质锤,为这个国家敲开了无数财富的大门,谁知,他自己最终却被一场席卷全国的狂热风暴所吞噬。 上世纪中叶,国际学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这个地方,不可能有石油,这一件事情成了他们嘲笑中国的把柄,远在国内的谢家荣听闻,气愤不已。 他们说没有,他偏要找出来,他以超凡的远见,首次提出“陆相生油”理论,直接挑战了主流权威,他坚信,在广阔的内陆盆地里,同样能生出石油。 早在1948年,他就明确指出东北的松辽平原是个潜力巨大的“聚宝盆”,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石油普查中。 三年后,1959年,大庆油田的第一股工业油流喷涌而出,这一喷,不仅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也完美印证了谢家荣的科学预言,正是他,帮助这个国家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然而,谢家荣的本事,远不止是找油,他的双脚,曾丈量过中国的无数穷山恶水,他好像有双能看透地层的眼睛。 1921年,他徒步在安徽、江苏一带发现了储量惊人的淮南煤田,点燃了华东工业的引擎,在福建,他找到了中国第一个有高价值的三水型铝土矿,在南京,他摸清了铅锌矿和锰矿的走向。 这些发现,没有一个是偶然,背后是他雷打不动的信条:地质学必须用脚走出来。 他也深知,事业的未来,是培养人才,所以,他不仅在多所大学执教,还亲手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把学生们全都“赶”出课堂,到山野里去,把书本知识和现场实践拧成一股绳。 1898年,谢家荣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他目睹了太多外国势力的压迫,一个念头早早扎下了根:要靠自己的本事,为国家寻找资源,挺直腰杆。 1913年,他考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三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被派往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深造。 1920年,他拿到硕士学位,国外的导师极力挽留,那边有优渥的科研条件和安逸的生活,可谢家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来。 他放弃了做一名纯粹学者的安逸,一头扎进了最艰苦的一线地质调查工作,用行动去兑现年少时的诺言。 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他一生寻找的矿藏,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却被那场风暴扣上罪名,如今,那些不实的指控早已烟消云散。 谢家荣的功绩被重新铭记:他发现的油田和矿山,至今仍是支撑国家发展的支柱,他开创的“陆相生油”理论,依然是中国地质学教材里的核心内容。 他的一生,是用个人奋斗推动国家进步的缩影,他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创伤,而他的贡献,却像他发现的矿脉一样,早已深埋在这片他深爱了一辈子的土地里,永不磨灭。
1966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梦中安然离世,次日,妻子吴
月下影婆娑
2025-08-14 04:46: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