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农垦部部长王震上将前往盘锦农场视察,中午就在老战友张秀山(农场副场长)家里

尔说娱乐 2025-08-14 10:17:34

一次,农垦部部长王震上将前往盘锦农场视察,中午就在老战友张秀山(农场副场长)家里用餐。一进张家,真是一贫如洗,几个孩子嗷嗷待哺。返京后,王部长给组织打了报告,不久后上级下达命令:“每月补助120元。”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辽宁盘锦农场深处,副场长张秀山的家显得格外简陋。 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在寒风中伫立,墙皮斑驳脱落。 推门而入,屋内景象令人心酸:泥土地面坑洼不平,家具陈旧得几乎看不出原色,唯一醒目的是炕上堆叠的、打着层层补丁的被褥。 十几个孩子,大的不过十几岁,小的还在襁褓,挤在仅有的两间狭小屋子里。 他们身上的衣服洗得发白,袖口和膝盖处磨损严重,脸上带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菜色。 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上将,这位张秀山陕北时期的老战友,在农场视察期间特意前来探望。 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王震:这位曾经在东北局核心决策层挥斥方遒的老革命,如今的生活竟如此困顿。 午饭时分,桌上摆着简单的咸菜和玉米面窝头,稀粥清澈见底。 孩子们围坐一旁,眼巴巴地望着桌上不多的食物,却懂事的没有争抢。 王震沉默地咀嚼着粗粝的窝头,心中五味杂陈,昔日并肩作战的场景与眼前的清贫形成了强烈反差。 张秀山,1911年生于陕西神木县。 1929年,年轻的他在进步思想感召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早期,他受组织委派潜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巧妙开展兵运工作。 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他成功策动部分官兵起义,并将其整编为陕甘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为陕北革命力量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西北局担任组织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为巩固陕甘宁边区、支援前线抗战贡献心力。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响应党中央“向北发展”的号召,奔赴冰天雪地的东北。 在松江省委书记、辽宁省委书记任上,他深入群众,广泛团结各界力量,为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呕心沥血。 尤其在决定性的辽沈战役期间,他倾尽全力组织全省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保障了战役胜利的后勤生命线,是当之无愧的解放功臣。 建国伊始,张秀山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领导人,进入东北局核心层。 1952年国家推行干部行政等级制,他凭借资历和贡献被评定为行政4级,月薪四百余元,地位显赫。 然而,1954年“高饶事件”的爆发如同突如其来的风暴。 在东北局高干会议上,张秀山与张明远等四人被冠以“五虎上将”之名。 处理过程仓促且缺乏程序正义:没有详实的调查,没有正式的审查,更没有听取本人申诉,仅凭一份报告便做出决定。 张秀山受到的处分最为严厉:所有职务被撤销,行政级别从4级断崖式降至8级。 月薪骤减至二百余元,并被调离东北,贬至偏远的盘锦农场担任副场长。 尽管组织考虑其级别配备了专车,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将车交给农场作为公务用车,与普通职工同甘共苦。 微薄的薪水要负担年迈的母亲、操劳的妻子以及十几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两间破旧的土房里,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王震将军目睹老战友的困境,返京后立即向上级据实反映。 不久,一份特批文件送达农场:每月额外补助张秀山120元。 这笔在当时堪称巨款的补助,如同雪中送炭,极大地缓解了张家的燃眉之急,使其生活勉强维持在接近降级前的水平。 面对人生低谷,张秀山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韧与豁达。 他在盘锦农场副场长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二十余个春秋,带领职工开垦荒地、改良盐碱地、兴修水利,将青春与汗水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直到1979年,随着拨乱反正的春风吹遍神州,张秀山终于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复出后,他担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凭借在基层积累的丰富经验,分管全国林业、农垦及知青安置等工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1985年,他从领导岗位离休。 1996年,这位历经革命烽火与人生沉浮的老战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从革命功臣到蒙冤下放,最终历史还以公正,深刻映照出时代的曲折进程与一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坚守。 主要信源:(共产党员网——浴血奋战陕甘 呕心沥血松辽——深切怀念张秀山同志)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