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底,周总理访问埃及,在总统举行的招待会上,一位当地情报高官趁周总理面前

百年战争录 2025-08-14 11:45:03

1963年底,周总理访问埃及,在总统举行的招待会上,一位当地情报高官趁周总理面前无人时,上来与周总理握手并低声说:你们驻苏丹大使馆内装有窃听器!说完,此人就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末,世界仍处在冷战的阴霾中,中国刚与苏联翻脸,来自西方的封锁也愈演愈烈,为了打破孤立,推动与亚非新兴国家的合作,周恩来踏上了一次漫长的外交旅程,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访问,行程横跨十个国家,埃及是第一站。   当时的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举足轻重,纳赛尔对这位来自东方的老朋友格外重视,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欢迎宴会,宴会地点是开罗象征权力的共和国宫,灯光璀璨,宾客云集,场面极尽隆重,就在宴会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瞬间发生了,有人悄悄走到周恩来身边,传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信息。   这条情报极其简短,却足以引发连锁反应,内容指向中国驻苏丹大使馆,那里可能早已成为别人的“窃听器展厅”,这不是一般的提醒,而是一场事关国家安全的潜在危机,周恩来没有当场表现出任何异样,依旧保持着应有的风度和冷静,他清楚,这事不能贸然处理,必须稳扎稳打。   当晚,他安排随行工作人员与驻埃及使馆取得联系,要求向驻苏丹的同事发出保密通知,提醒立即排查所有通信和线路,与此同时,一份加急电文飞回北京,请求派出国内最有经验的技术专家前往喀土穆进行全面排查,这一系列指令悄然执行,没有惊动宴会上的任何人。   几天后,访问继续进行,周恩来如期抵达苏丹,整个访问过程中,他并未立即提及监听一事,也没有对外透露任何风声,在大使馆,他特地将所有活动安排在户外草坪进行,无论是会见人员还是合影交流,全都在开阔的绿地上完成,他深知,在室内说话可能早已被对方掌握,风险不容小觑。   等到访问结束,技术专家也抵达了现场,他们带来的,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最先进的监听探测设备,排查工作开始后,使馆仿佛进入了一次特殊的“大扫除”,所有外线电话首先被彻底检查,更换线路只是第一步,随后,围墙周边的地面被一寸寸翻开,工人们用铁锹一点点挖掘,很快就发现几根细如发丝的导线,顺着墙根伸向使馆外部。   这些线缆并非普通通信线路,而是精心布设的监听系统的一部分,它们的走向令人警觉,目标直指使馆隔壁的一栋建筑,那是一家美国公司的宿舍楼,平日里看似平静,此刻却显得异常紧张,使馆人员挖得越深,那边的窗帘就拉得越紧,甚至有人站在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动静。   接下来的排查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专家们手持便携设备,对使馆内的每一个角落进行扫描,从天花板到地板,从书架到沙发,从电话机到汽车底盘,没有放过任何可能藏匿设备的地方,最终,在多处墙体内部发现了若干装置,形状像金属圆盘,表面仅有一个细小孔眼,这些设备几乎都藏在不易察觉的角落,普通人根本发现不了。   技术人员测试了其中一个装置的效果,即便人站在几米外的庭院中小声说话,设备也能清晰捕捉到完整语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偷听,而是长期、系统、精准的监控,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设备通过地下线路,与那栋美国公司宿舍直接相连,可以断定,那栋建筑并非普通宿舍,而是一个伪装下的监听站。   不久之后,那栋楼的“住户”突然搬离,没有留下任何解释,可以想见,监听系统被破坏后,他们已无法继续工作,苏丹当时政局不稳定,情报系统中有不少外籍顾问,这也为监听设备的安装提供了可乘之机,更早一些的历史细节被重新翻出,原来使馆最初选址时,曾租下一幢尚未完工的楼房,施工期间,有一位外籍“工程师”频繁出入,声称负责线路安装,现在看来,那次施工很可能就是监听设备埋设的关键时刻。   监听危机不仅是技术安全问题,更是一次重大的外交考验,周恩来从收到情报到全面反制,每一步都极为克制,这次事件并未公开公布,也没有提交抗议或交涉,这种沉默背后,是一种更高明的策略,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公开揭露问题可能会引发对抗,悄然处理却能保留更多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成为中国驻外机构安全制度改革的起点,不仅使馆选址开始更加谨慎,施工队伍也必须接受严格审查,所有设备都需经过技术检测,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驻外人员也接受了更系统的保密培训,防范意识显著提升。   这次事件还提醒了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各种隐蔽的力量,冷战时期的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多个大国角力的舞台,情报战早已渗透进经济合作、政治交流的每一个细节,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布局,虽然赢得了不少朋友,但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情报机构的重点目标。

0 阅读:938

猜你喜欢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