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听闻堂弟被划为“富农”,当他回到韶山老家时,当地干部还不想让堂弟和毛主席见面,毛主席怒道:“是富农又怎么样?他是我的堂弟,他还能害我吗?你们一定要把他找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冲,而乡亲们既兴奋又拘谨,准备迎接这位走出去的领袖。 但在招待所的亲友会见名单上,一个名字却被悄悄划掉了,这个人是毛碧珠,毛主席的堂弟,被划掉的理由只有一个:他的身份是“富农”。 这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一个在门内万众瞩目,一个却被一道无形的墙挡在门外,明明近在咫尺,却好似远隔天涯。 说起来,两家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近,毛碧珠的父亲和毛主席的父亲本是堂兄弟,住得近,好得像一家人,而且毛碧珠比毛主席小两岁,小时候是跟在屁股后面喊“三哥”的玩伴,也是大哥毛宇居私塾里的同窗。 这份情谊,不只是儿戏,还带着过命的交情,毛碧珠给毛家放过牛,更在毛主席父亲去世后,冒着天大的风险,为远方的毛家兄弟,特别是毛泽覃,偷偷送信,这份担当,毛主席一直记在心里。 后来革命的浪潮来了,兄弟俩的人生轨迹也开始分岔,1925年,毛主席回家乡搞农民运动,毛碧珠是头一批响应的,很快成了农会骨干。 可大革命一失败,并且也农会散了,为了保全家人,毛碧珠无奈向乡公所“自首”,从此跟组织断了线,也跟“三哥”毛主席彻底没了音讯。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个脑子活、手脚勤快的男人,靠着省吃俭用和精明肯干,慢慢攒了些家业,买了地,日子过得殷实了,他也没丢了善心,还曾联名上书,反对乡里乱抓壮丁。 可谁也想不到,这份靠汗水换来的富裕,偏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中,成了套在他脖子上的枷锁,因为有土地还雇人耕种,他被划成了“富农”,土地被分走,年近六旬的他只能拖着病体下地干活,生活又回到了原点。 时间一晃到了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准备跟亲友叙旧,他扫视全场,在一张张面孔里来回找,却怎么也找不到毛碧珠,他一连问了三遍:毛碧珠为什么没来? 在场的干部这才支支吾吾地解释,因为毛碧珠是富农,不敢安排他过来。 当毛主席一听,脸当场就沉了下来,他压着火反问:“是富农又怎么样,他是我的堂弟,给我家放过牛,给泽覃送过信,我见不得他吗,你们必须把他找来!” 没多久,一个弯腰驼背、满脸风霜的老人被带了进来,眼前这人苍老得厉害,毛主席一时竟没认出来,直到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喊了一声:“三哥,我是老五碧珠呵!” 这声跨越了三十二年的“三哥”,像针一样扎在毛主席的心上,他眼眶一下就湿了,心里说不清是刺痛还是愧疚,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堂弟那双粗糙的手,两个老人相对而坐,毛主席轻声问了第一句话:“他们给你饭吃么?” 并且看到堂弟裤腿上全是泥,膝盖处还磨破了,主席又心痛地追问:“这是跪着锄地磨的?” 不等回答,主席马上吩咐工作人员,把自己的那份红烧肉端过来,还不忘叮嘱:“碧珠牙不好,肉炖烂点。” 而毛主席留毛碧珠一起吃了午饭,饭桌上他才知道,堂弟的原配和继妻都已病故,唯一的儿子也早早不在了。 听着这些变故,毛主席的眉头越锁越紧,当他问起当地干部对毛碧珠怎么样时,毛碧珠却看了一眼旁边紧张的干部,反而大声说,当地没把他当富农看。 这个善意的谎言,毛主席心里明镜似的,但没有点破,饭后,他们跟众亲友一起合了影,给这次重逢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这还没完,后来,毛主席还专程带毛碧珠去给父母扫墓,在祖坟前,什么领袖,什么富农,都褪去了颜色,只剩下兄弟,毛碧珠指着坟前一棵粗壮的松树,低声告诉三哥,这是他多年前连夜从自己菜地里挖来,偷偷栽到这儿的,这个朴实的举动,比任何话都有分量。 最终,经过湘潭县档案的重新审查,毛碧珠的成分被正式更正为“下中农”,这件事,也成了当时湖南省第一个因“领导人过问”而调整成分的特殊案例。 从革命手足到“阶级敌人”,再到被正名的亲人,毛碧珠的起落,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荒诞与复杂。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毛主席用他的坚持,推倒了自家门前这堵由“成分”筑起的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领袖心中最柔软的一面。 只是,在一个把标签看得比天大的年代,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到底有多大的力量,毛碧珠的经历,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信源】毛泽东与他的富农亲戚:“是富农又怎么样”——中国新闻网
1976年9月9日,李敏,扑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这张一瞬间,看哭了无数国人。她一遍遍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