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仪态非凡的抗日军官正是歌星谭咏麟的父亲谭江柏。1936年,谭江柏作为民国足球队主力左后卫出征柏林奥运会。虽以0-2负于英国队,但他在禁区内三次头球解围纳粹青年冲锋队球员的暴力踢击,被德国称为“东方铁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4年马尼拉黎刹体育场,谭江柏鱼跃冲顶的瞬间,汗水混着血水糊住眼睛。
这位23岁的广州后卫用尽最后力气,把球砸进日本队网窝。
看台爆发的欢呼声中,他瘫在草地上摸到眉骨裂口。
这是远东运动会决赛,他刚为中国队打进第二球。
终场哨响时,比分定格4比3,队友李惠堂背起血流满面的他绕场狂奔。
观众席上的《申报》记者拍下经典画面,配文"铜头铁骨真国士"。
谭江柏的足球基因刻在骨子里。
1911年生于广州西关,父亲是茶商兼业余门将,后院总挂着渔网当球门。
六岁踢柚子当球,十岁能顶芒果过巷。
迁居香港后,南华青年队教练在街头赛相中他:"这小子头槌像榔头!"
1927年他入选南华甲队,首秀梅开二度却被贬回青年队。
因他拒绝给教练送洋酒。
转机在珠江畔。
广州警察队借友谊赛挖角,队长叶北华点名要"头球小子"。
四人入警队领到红色摩托,穿警服巡逻成羊城一景。
有次追小偷至死巷,谭江柏竟用倒钩踢回扒手赃包,报纸登《警界球星显神威》。
"四骑士"名号从此叫响。
头球绝技靠苦练。
老国脚黄柏松传他秘法,煤油浸球增三倍重。
谭江柏每天顶五百次,颈后磨出老茧。
有次表演赛顶破猪膀胱球胆,满场羽毛乱飞。
1930年省港杯,他力压英籍中卫得分,港报赠号"谭铜头"。
球王李惠堂评他:"能攻善守,头似金刚钻。"
国脚生涯巅峰在远东运动会。
1934年决战日本前夜,队长李惠堂召集全队:
"东三省沦陷,此战即战场!"
谭江柏缠着渗血纱布首发,上半场两记头槌破门。
下半场日本反扑追平,他眉骨撞裂仍拼抢,终助球队卫冕。
归国轮船抵沪,海关竟鸣笛致敬。
这是中国足球第九个远东冠军。
奥运征程却显悲壮。
1936年柏林奥运会,22名国足为筹路费,沿途踢24场表演赛。
在越南西贡,谭江柏顶进关键球赢盘缠,庆功宴却只有稀粥。
船过印度洋遇风暴,他捆绳甲板练头球:
"浪越猛球越稳!"
抵达柏林时全队瘦脱相,首战0比2负英国。
纳粹元首赠金表表彰,谭江柏转手典当,给队友买伤膏。
人生转折在球场暴力。
1937年"督宪杯"踢断港大学生快腿,遭禁赛那年抗战爆发。
他撕毁香港星岛队合约,北上参军。
滇缅公路上,这位运输大队长创纪录。
72小时押送30车弹药至前线,车队过怒江时遇空袭,他指挥车辆分散,自己驾车引开敌机。
弹片削掉半只耳朵,勋章却被他熔成子弹壳,"给弟兄们报仇。"
战友凋零最剜心。
奥运队友陈镇和开战机殉国前夜,与谭江柏在昆明酒馆醉饮:
"等打完仗,咱们组个老头足球队!"
遗物只有锈迹斑斑的怀表,表盖刻着柏林奥运五环。
谭江柏把它藏进运输车油箱暗格,辗转八千里送到延安。
战后复出已物是人非。
1947年香港联赛,谭江柏头球依旧凌厉,却追不上十八岁前锋。
有次被小将穿裆过人,他瘫坐草地大笑:"老子当年顶球时,你爹还穿开裆裤!"
赛季末挂靴,六个孩子挤在油麻地板间房。
最窘迫时,他典当奥运金表表链买米,表壳留给长子谭咏麟当玩具。
足球基因在歌声中延续。
谭咏麟童年踢烂十八个皮球,总被父亲骂"软脚蟹"。
有次社区赛连失三球,谭江柏场边怒吼:"用头!头比脚硬!"
少年委屈大哭:"我唱歌比踢球好!"
多年后"谭校长"在红馆开唱,VIP席总留空位。
父亲说"听歌不如看球"。
生命最后时光仍系绿茵。
2002年韩日世界杯,91岁的谭江柏坐轮椅盯电视。
中国队对巴西,他见李玮峰头球解围,拍椅喊:"好样的!"
谭咏麟逗他:"比您当年如何?"
老人摸耳垂伤疤:"我顶那球...可没门柱帮忙。"
赛后他翻出珍藏,1936年奥运队合影,背面有陈镇和遗言:"等胜利。"
2006年春,谭咏麟在父亲枕下发现泛黄笔记。
最后一页写:"足球如人生,顶得住才有机会。"
葬礼上,他播放柏林奥运纪录片片段。
青年谭江柏头缠绷带,在更衣室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挽联落款"铜头之子",香港足总以他名字设立"最佳头球奖"。
深水埗球场有块特殊草坪。
每年清明,总有人放个煤油浸泡的旧足球。
管理员说那是谭咏麟放的。
父亲遗嘱要求骨灰掺进球场草籽。
如今那片草特别茂盛,小球员顶球时,老教练常说:"铜头爷在下面托着你们呢!"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巅峰时刻: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的中国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