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五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对李士群说:“我的身份,岩井英一知道,你打电话问他吧!” 李士群真的拨通了日本领事馆的电话,几分钟后他的脸色完全变了——电话那头的岩井英一愤怒地质问:“你们为什么抓我的人?立刻放了他!”这一幕揭开了中共情报史上最传奇间谍的冰山一角。 袁殊是电视剧《伪装者》中明楼的原型,一个同时为五个不同组织工作的传奇人物,他既是日本外务省的线人,又是军统的少将特工,还挂着汪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的头衔,暗地里却是中共潘汉年直接领导的特科成员,甚至连青帮也认他这个朋友。 这样复杂的多重身份,在旁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袁殊却在这条刀尖上的钢丝绳上走了十几年,直到抗战胜利才安全脱身。 袁殊原名袁学易,1911年出生在湖北蕲春的一个破落书香门第,父亲袁晓岚是前清秀才,参加过同盟会,但家境贫寒,袁殊童年时跟着母亲在上海浦东的棚户区艰难度日,兄弟几人曾在街头卖大饼油条维持生计。 这段底层生活的经历,让袁殊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也培养了他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能力,谁能想到这个在街头吆喝“热气腾腾大饼”的少年,日后会成为让戴笠都头疼的人物? 1931年,留学日本归来的袁殊在上海当记者,因为一篇报道朝鲜独立运动的文章被潘汉年相中,潘汉年当时负责中共在上海的情报工作,他看中了袁殊的才华和人脉,秘密发展他入党。 袁殊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打入敌人内部,凭借表兄贾伯涛的黄埔军校背景,他成功混进了中统,同时,他利用记者身份接近日本副领事岩井英一,很快成了对方的红人。 岩井英一主管华中地区的情报工作,经常向袁殊透露一些“内部消息”,袁殊凭借这些消息在新闻界声名鹊起,连中统上海区负责人吴醒亚都对他刮目相看,更绝的是袁殊每月从岩井那里领200元“交际费”,转手就把日方情报同时送给中共和中统。 这种危险的多面间谍生涯在1935年遭遇重大危机,因为“怪西人案”,袁殊被军统逮捕,在审讯室里,面对各种刑具袁殊始终坚持自己的中统身份,连戴笠都暗自佩服他的镇定。 更令人意外的是军统竟然允许这个“嫌疑人”回家为刚去世的父亲扶灵,袁殊穿着囚服,戴着手铐为父亲送葬,这一幕让很多人动容。最终,在各方压力下,军统释放了袁殊。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袁殊的间谍生涯进入高潮期,他化装成日本学生深入日军阵地侦察,获得了大量宝贵情报,他还指挥特别行动组炸毁了虹口的日本海军军火仓库,这次行动让军统给他记了大功。 但更精彩的戏码还在后面,1938年,袁殊参与刺杀汪伪特工头子李士群的行动失败被捕,正当他面临生死考验时,岩井英一出面把他救了出来,这次“意外”让潘汉年看到了新的机会。 潘汉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袁殊公开投靠日本人,于是上海滩出现了荒诞的一幕——挂着“兴亚建国运动本部”牌子的岩井公馆里,主要干部竟然全是中共党员。 袁殊顶着汉奸的骂名,实际上把日伪统治的中心变成了中共的情报站,通过岩井英一,他获得了大量日军的机密情报,包括军事部署、作战计划等。 1941年,袁殊随日本政府代表团访问东京,在外务省的宴会上,他从一位高官口中套出了“日军将南进东南亚而非北攻苏联”的重要情报,这份情报通过延安转给了苏联,让斯大林放心地从远东调兵支援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方面后来专门致电感谢这份情报的价值,但这份荣耀永远不能写进袁殊的公开档案里,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不知道一个中国间谍曾经间接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进程。 抗战胜利后,戴笠亲自给袁殊授予中将军衔,完全不知道这位“军统中将”早已变卖家产资助中共地下党的活动经费,1946年,袁殊突然消失,军统这才发现被耍了整整十年。 讽刺的是通缉令上那个“共党汉奸”的照片,正是军统三年前表彰的“抗战功臣”,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情节,连最有想象力的小说家都不敢这样编。 然而历史的吊诡往往超出所有人的想象,1955年,因为潘汉年案件,袁殊被牵连入狱,这个曾经在敌人心脏部位谈笑风生的传奇间谍,在秦城监狱度过了漫长的27年。 1987年冬天,大雪纷飞的北京,76岁的袁殊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骨灰盒上终于盖上了鲜红的党旗,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面旗帜下埋葬的是怎样一段传奇?袁殊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伪装者”——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民族大义。 信源:历史上的真实伪装者袁殊:拥有五重间谍身份. 北京日报
1939年,五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
文史充点站
2025-08-16 12:23: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