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八路军一营被日军包围,营长竟想“投降”,还要扔枪。急的一个连长大喊:谁扔

熹然说历史 2025-08-16 21:17:02

抗战中,八路军一营被日军包围,营长竟想“投降”,还要扔枪。急的一个连长大喊:谁扔枪,我打谁,六亲不认!不料这连长后来竟问日军:我们过去,能给什么待遇? 1940年4月,一场看似荒诞的”投降”闹剧在冀中平原白塔村上演。八路军营长主动向日军”投降”,连长却怒吼”六亲不认”,随后又询问”待遇”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40年春,正值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根据地与日军激烈交锋的关键时期。八路军自建制以来逐步进行扩编,至1940年,总兵力为400,000人,在冀中、晋察冀等地建立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日军为了巩固其占领区,不断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扫荡”,双方斗争异常激烈。 冀中八路军第33团在团长万振西率领下,长期在河北博野县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万振西是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在多次反”扫荡”作战中表现出色。该团一营营长石金彪更是部队中的佼佼者,从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营级干部,作战勇敢,深受官兵爱戴。四连连长赵大牛虽然文化不高,但性格直爽,打仗不要命,在部队中威望很高。 4月的一个清晨,日军2000余人分四路向白塔村发起突然袭击,企图一举歼灭八路军第33团。敌人的包围圈正在收紧,情况万分紧急。万振西当机立断,命令主力部队向东南方向突围,留下四连进行阻击掩护。 石金彪意识到仅凭一个连的兵力很难有效掩护团主力撤退,便主动请缨,率领全营400多人留下阻击。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决定,但石金彪深知,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拖住敌人,团主力就可能遭到重大损失。 激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后,日军突破前沿阵地进入村中,发现这里只有八路军一个营的兵力,立即调整部署,分兵追击已经转移的八路军主力。石金彪敏锐地察觉到敌人攻势的减弱,知道如果让日军去追击团主力,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个生死关头,石金彪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诈降。他要假冒团长身份,与日军进行虚假谈判,拖延时间。这是一步险棋,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但为了掩护团主力安全转移,他决定冒险一试。 石金彪高声向日军喊话:“我是第33团团长!条件合适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投降!”日军指挥官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立即回应要求八路军先扔出武器表示诚意。石金彪故意拖延:“扔武器可以,但你们得先答应我们几个条件,保证我们的安全和待遇。” 正在另一边阻击的赵连长听到营长的喊话,还以为营长真的要投降,顿时怒火中烧。这位性格火爆的连长大声吼道:“谁敢扔枪,老子就打死谁!别怪我六亲不认!”他的声音充满愤怒,在战场上格外刺耳。 石金彪见赵连长要”坏事”,赶紧派通讯员过去说明情况。听明白是诈降计策后,赵连长立即配合起来,装出贪生怕死的样子向日军喊道:“让我们扔枪可以,但你得说清楚,我们过去后能给什么待遇?每月军饷发多少钱?” 这一唱一和的表演非常逼真,完全蒙住了日军。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还真的扔出了几支破损的步枪,要求日军派人验收。日军果然中计,派遣伪军前来收取武器。就这样,双方”谈判”了大半个小时。 八路军最著名的一次破袭战,是1940年8月下旬发动的百团大战,而白塔村的这场诈降也体现了八路军指战员在困境中的机智应变。石金彪判断团主力已经安全转移到足够距离后,突然下达了开火命令。埋伏的战士一齐开火,前来收枪的敌人应声倒地。 被耍得团团转的日军指挥官暴跳如雷,立即调集所有重火力对一营阵地进行疯狂报复性轰击。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一营的机枪阵地被逐一摧毁,伤亡越来越大。石金彪带着剩余的70多名战士退入村中,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 随着弹药消耗殆尽,八路军战士们开始用刺刀与敌人进行白刃战。石金彪知道突围已经不可能,便决定带领剩余战士向日军指挥部发起最后的冲锋,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距离日军指挥部还有几百米的地方,他们遭遇了一支掉队的日军重机枪小队。激烈的枪声中,石金彪和他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赵连长也在这最后的冲锋中壮烈牺牲,临终前还在高喊冲锋口号。 第二天,当万振西率团主力返回时,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废墟和英勇牺牲的战友们。石金彪的诈降计策成功拖延了敌人,使团主力得以安全转移,保存了宝贵的抗日力量。8年中,八路军抗击日军侵华兵力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与日伪军作战约10万次,歼灭日伪军124万余人,白塔村的这场战斗正是无数英勇战斗中的一次。 这些英雄们的名字也许不会被历史铭记,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数像石金彪、赵连长这样的八路军指战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一场看似荒诞的”投降”背后,是生死关头的机智较量。你觉得在那样的绝境中,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拖延敌人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122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