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奥运冠军陈若琳被亲生父母抛弃,被舅舅养大,当她斩获22个世界冠军后,

语蓉聊武器 2025-08-17 18:16:47

1995年,奥运冠军陈若琳被亲生父母抛弃,被舅舅养大,当她斩获22个世界冠军后,亲生母亲却找上了门,但陈若琳的举动让人意外。 2016 年里约奥运会落幕,陈若琳带着第五枚奥运金牌回到南通。 训练基地的传达室转来一封海外信件,信封上的寄件人姓名让她愣了半天 —— 是她那位只存在于童年模糊记忆里的亲生母亲。 时间拉回 1995 年,三岁的陈若琳还姓着父亲的姓。 父母离婚那天,母亲收拾行李时把哥哥的书包放进出租车,对站在门边的她连眼皮都没抬。 父亲把她送到外公家,放下一袋奶粉就再没露面。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舅舅那时刚结婚,夫妻俩商量了三天,决定把她的户口迁到自家名下。 舅妈给她改名字时,特意选了 "若琳",说希望她像玉一样温润。 每天清晨五点,舅舅骑二八大杠载着她去体校,后座绑着的棉垫总被她的眼泪浸湿 —— 压腿太疼了。 七岁那年看跳水比赛,她盯着跳台眼睛都不眨。 教练高峰走过来问敢不敢跳,她攥着舅舅的衣角说敢。 进体校第一天,她就被跳板磕破了膝盖,舅妈来接她时,裤腿上的血渍已经发黑。 十二岁全国比赛前,她在训练时和队友撞在一起,右肩脱臼。 医生说至少要休养两个月,她却哭着求教练:"让我试试正骨吧,我想拿金牌给外婆买轮椅。" 正骨时她咬碎了嘴里的纱布,舅舅在诊室外面蹲到腿麻。 2005 年她入选国家队,舅舅往她行李箱塞了三十包外婆做的萝卜干。 每次视频通话,舅妈总盯着屏幕看她的手腕 —— 那里有块小时候被开水烫的疤,是舅舅给她冲奶粉时不小心烫的。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女子 10 米台决赛,她最后一跳入水时水花压得比硬币还小。 电视镜头扫到观众席,舅舅举着 "陈若琳加油" 的牌子,手一直在抖。 颁奖仪式结束后,她给家里打电话,外婆在那头哭着说街坊都来道喜,门槛快被踩平了。 里约奥运会后见到亲生母亲时,对方从加拿大带了一箱子保健品。 母亲说这些年一直在关注她的比赛,说着就要去拉她的手。 陈若琳往后退了半步,指着训练馆墙上的照片说:"那是我舅舅舅妈,每次比赛他们都在看台上。" 母亲提出想让她改回原来的姓,她沉默了半晌说:"我身份证上的名字,是舅妈翻字典选的。" 那天下午,她把母亲带来的保健品转送给了体校的小队员,自己留下了那本记录着 22 个世界冠军的荣誉册,扉页上贴着舅舅一家的合影。 体操界也有类似的故事。 运动员桑兰在训练中受伤后,一直是启蒙教练夫妇陪在病床前。 后来她在采访中说:"教练给我擦身喂饭的次数,比亲生父母还多。" 如今陈若琳转型做了教练,带队员训练时总带着个旧保温桶,里面是舅妈每天早上熬的杂粮粥。 有次新来的队员问她手腕上的疤是怎么回事,她笑着说是 "爱的印记"。 训练馆的公告栏里,贴着她手写的规定:每周必须给家里打一次电话。 去年全锦赛期间,她的亲生母亲又托人联系,说想来看她带队比赛。 陈若琳让助理回了句话:"比赛结束后我要回南通陪外婆过寿,您要是来,就当普通亲戚走动吧。" 颁奖礼的聚光灯下,她教的小队员站上领奖台时,动作神态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后台传来舅舅的声音,举着保温杯喊她喝口水 —— 和二十年前在体校门口等她训练结束时一模一样。 有人说她对亲妈太冷漠,但换作是我,三岁被丢下,十几年不闻不问,凭啥功成名就了就来认亲?舅舅舅妈把她当亲闺女养,陪她挨冻受疼,这份情比血缘重多了。 也有人觉得血缘难断,该给亲妈一个机会。可感情不是说补就能补的,小时候哭着要妈妈的时候她在哪? 训练摔断骨头的时候谁陪在身边?荣誉册扉页贴舅舅一家的照片,这就说明在她心里,谁才是真正的家人。 体操队桑兰那事不也一样吗?教练夫妇端屎端尿照顾,亲生父母影子都少见。 说到底,养恩比生恩大,不是一句 “我是你妈” 就能抵消十几年缺席的。 换做是你,你会咋选?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