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国桢(1899—1932)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

史迹奇闻号 2025-08-19 05:01:25

吉国桢(1899—1932)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在土地革命时期为党组织的发展与抗日救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最终英勇就义。[祈祷][祈祷][祈祷] 1920年考入陕西华县咸林中学,受进步教师魏野畴等人影响,组织学生自治会,参与读书、讲演等活动,加入青年励志社。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新群》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军阀罪行。 1925年参与五卅运动,组织游行示威并深入工厂动员工人。 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秋转为中共党员。 1929年回国后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成为陕北革命关键奠基人: · 组织建设:开办党团员训练班,培养骨干(如刘志丹、谢子长等),派党员打入地方武装开展兵运,为创建陕北根据地奠定基础。 · 群众动员:以绥德师范教员身份授课宣传革命,创办平民学校吸收贫苦青年。 至1930年夏,陕北党团组织覆盖十余县,党员达2000余人,陕甘宁边界驻军中也建立秘密组织。 陕西时期任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书记,领导工人斗争(如广仁医院护工加薪运动),并主持党员训练班恢复关中基层组织。1930年10月被捕,狱中受酷刑不屈,后成功越狱。 河南时期(1931年5月起任省委书记): · 重建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整顿各地组织,至1931年10月恢复2个市委、2个特委及多个县委,党员从几百人增至2300余人,覆盖90余县。 · 策动武装斗争:组织农村游击战、城市罢工,并推动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兵运工作,为宁都起义创造条件。 · 抗日救亡:九一八事变后发布《河南省委紧急通告》,动员全省反帝反国民党,建立抗日组织。 · 支援苏区:1932年组织募捐、输送物资及兵员支援鄂豫皖苏区反“围剿”。 1932年7月因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李寿正叛变,在郑州被捕,押至开封。狱中遭酷刑逼供,始终坚拒泄密,高呼“要命有一条,要党的机密一个字也没有!”同年8月22日凌晨,与13位同志高唱《国际歌》就义于开封郊区,年仅33岁。 其事迹在家乡华县广为传颂,被后人视为坚定信仰与献身精神的象征。 吉国桢的十年革命生涯贯穿学运、兵运、党建与抗日动员,尤其在陕北、河南的党组织重建中功勋卓著。他以“忠诚”为炬,在白色恐怖中点燃革命火种,最终以鲜血践行誓言。其精神至今仍铭刻于党史,诠释了早期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 #万能生活指南#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史迹奇闻号

史迹奇闻号

启航出发,探寻历史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