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没说让我死,谁敢动我!”1876年出生,13岁被选入宫,24岁被慈禧赐死。她到底是死于后宫争斗,还是皇权斗争,又或者是自己走上了作死之路呢? 1900年8月15日,庚子年七月廿一,八国联军已经攻打到了紫禁城。 而在禁城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一口井台旁,24岁的珍妃,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正被两名太监死死架住。 面对慈禧太后的处决令,她发出呐喊:“皇上没说让我死,谁敢动我!” 这声质问,虽然让周围暂时停下了动作,但是很快太监崔玉贵已将她强行拖向井口。 随后,紫禁城最明艳鲜活的生命,彻底消失了。 从13岁入宫的天真少女,到24岁井底冤魂,珍妃的陨落,远非简单的后宫争斗! 珍妃,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生于1876年。 她爹长叙官至户部右侍郎,家世显赫,那个时候珍妃绝对是大小姐级别。 1889年,13岁的珍妃与姐姐瑾妃一同被选入宫,成为光绪帝的嫔妃。 刚一入宫,珍妃便因与深宫妇人不同的特质吸引了年轻的光绪皇帝。 因为,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虽也精通琴棋书画,但思维敏捷,对宫墙外的世界充满好奇。 光绪帝自幼身处深宫,受制于慈禧,早就跟傀儡一样。 而珍妃的天真烂漫、不拘小节,她的到来给了光绪新的希望。 她敢于在皇帝面前谈笑风生,甚至偶有“逾矩”之举,这在等级森严、规矩如铁的后宫,显得格外珍贵。 光绪帝对珍妃的宠爱,近乎专房之宠。 这无疑触动了后宫的平衡,尤其是身为慈禧侄女、却备受冷落的隆裕皇后。 眼看到光绪常常去珍妃的寝宫,隆裕皇后是又嫉妒、又怨恨。 而珍妃的“离经叛道”,远不止于性格。 当照相术作为“西洋奇技”传入清宫,被视为“摄魂取魄”的妖术而遭普遍排斥时,珍妃却十分喜欢。 她不仅接受拍照,成为清宫最早留下影像的后妃之一,更购置相机,学习摄影技术,甚至鼓动光绪帝和身边太监尝试。 她拍照时神态自然甚至还有另类姿势,这在恪守祖制、视规矩如命的慈禧太后眼中,无疑是不合礼制与挑衅。 更令慈禧不悦的是珍妃在服饰上的“张扬”。 一次,她身着用光绪帝库藏大量珍珠、翡翠制成的华美旗袍,恰被慈禧撞见。 慈禧自身十分看重等级尊卑,眼见一个小小的妃子竟敢穿着如此逾制的华服,慈禧震怒当即下令扒去外衣,并施以杖刑。 这次公开羞辱与体罚,是慈禧对珍妃的严厉警告,也是婆媳关系彻底破裂的标志。 珍妃被降为贵人,一度囚禁于冷宫。 然而,真正将珍妃推向万劫不复深渊的,是她深度卷入了戊戌变法。 光绪帝亲政后,深感国势衰微,锐意改革,得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支持。 珍妃深受光绪影响,对维新思想抱有同情甚至支持。 她利用自己接近皇帝的特殊身份,成为光绪与宫外维新派传递消息的隐秘渠道之一。 更为致命的是,她卷入了当时官场虽普遍存在却为慈禧深恶痛绝的“卖官”浊流。 珍妃因日常开销巨大,份例银子不够使用,便利用光绪的宠爱,参与卖官鬻爵,从中敛财。 此事被反对变法的守旧派抓住把柄,告到慈禧面前。 卖官本身在清末虽非罕见,但珍妃的“肆意妄为”和背后隐含的光绪帝的“纵容”,直接触动了慈禧的权力神经。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于瀛台,彻底丧失权力。 作为光绪最亲近、最可能成为其精神支柱和潜在“同谋”的珍妃,自然成为慈禧重点清算的对象。 她被再次打入冷宫,与光绪隔绝,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决定携光绪仓皇西逃。 离京前夕,慈禧亲临囚禁珍妃的冷宫。 官方宣称的理由冠冕堂皇:“恐珍妃年轻貌美,遭洋人侮辱,有损皇家颜面,故赐其自尽以“保全名节”。” 然而,真正的原因。 一是彻底铲除光绪帝复位的任何潜在支持力量和精神寄托。 二是借处死珍妃进一步震慑和打击已被囚禁的光绪,粉碎反抗意志。 三是掩盖戊戌政变后清算过程中,由珍妃卖官案可能牵涉出的慈禧亲信的不法行为,杀人灭口。 面对死亡,珍妃拒绝自尽,并恳求允许光绪帝留守北京,主持议和,稳定局势。 这句话简直就是在讽刺慈禧弃京逃跑的懦弱,彻底激怒了独裁者。 慈禧直接下令,太监崔玉贵等人强行将珍妃拖至贞顺门内的井边。 珍妃挣扎呼喊,那句“皇上没说让我死,谁敢动我!”是她对不公命运的最后控诉。 挣扎中,她的一只绣鞋脱落。 最终,她被强行投入井中,香消玉殒。 次年,慈禧回銮,为安抚光绪及舆论,追封珍妃为“珍贵妃”。 1913年,珍妃的姐姐瑾妃将她的遗体迁葬于光绪帝崇陵妃园寝,并设灵堂,匾额题“精卫通诚”。 珍妃的一生,使我们不禁想到,在紫禁城的高墙里,个体的尊严与情爱,究竟能有多少存续的空间? 而珍妃用她24岁的生命证明,在绝对权力面前,任何“异质”的存在,最终都可能被吞噬。
照片中这位神态淡定的清廷官员,正在家里吃饭之际,接到慈禧太后的处死令,放下碗筷,
【9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