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卢旺达其实很懂什么叫“见人下菜”,为了区别我们跟西方,他们搞了个“双轨制”,简单说,就是针对不同对象,拿出不同的面孔。如果是东方国家,直接由政府高层出面,谈的全是修路、建厂、基建合作这类硬项目;而面对欧美时,则让“国民议会”上前,强调民族团结、女性地位、社会和解这些主题,让西方看起来觉得这里很“进步”。 走在如今的首都基加利,外界对非洲的固有印象会被彻底打破。街道整齐,人们晚上能够安心散步,城市氛围井井有条。 和三十年前的大屠杀画面对比,这种变化几乎难以想象,一个差点在战争废墟里消失的国家,如今展现出全新的秩序。 这种巨大转折,不只是外交上的灵活应对,更在于国内治理上的扎实努力。卢旺达知道自己起点低,没办法和大国争资源,于是只能务实往前走。 一方面通过和东方合作获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另一方面在西方话语体系里做充分的形象包装,让投资和舆论两边同时获得。 不过要是光靠“表演”,绝不可能走那么远。卢旺达能让这个模式一直维持下去,关键还在于它的内部管理真的过硬。 城市安全感很强,治安好,不少企业才敢安心落地,外来投资自然跟得上。办事效率也很高,注册公司、办理手续通过数字平台很快就能完成,给外界留下强烈的确定性和便利感。 与此同时,它还特别注重环保。比如早早实行“禁塑令”,鼓励全民参与环境治理,这些措施换来了联合国对基加利的肯定。干净整洁的城市,不仅改善了国内生活质量,也成了对外的重要标签。 很多人说卢旺达是个奇迹,其实更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大屠杀的惨痛历史让这个国家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发展才是唯一出路。无论是东方的大项目,还是西方的价值观支持,归根结底都被它用来服务国家利益。 在我看来,卢旺达并不是靠所谓的“巧舌如簧”走到今天,而是靠非常现实的国家理性。很多小国的发展困境,就在于陷入选边站队的误区,最后被大国博弈淹没。 而卢旺达的思路很明确:不站队,只利用。谁能带来利益就合作,该展示的形象就展示,但核心的决策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经历过生死边缘的国家懂得,最重要的是自我掌控和现实发展,这比口号和表态更有价值。卢旺达的模式未必适合所有国家,但对很多欠发达国家来说,它确实给出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方向。
世界真有意思:一,美国拉拢了俄罗斯,一起对付中国,那么美国的霸权将稳定下来。
【91评论】【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