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由上海发起,全国仿效的垃圾分类,现在为什么没人搞了?其实一个明明白白的理工科

芸霄记史 2025-08-20 12:22:03

当年由上海发起,全国仿效的垃圾分类,现在为什么没人搞了?其实一个明明白白的理工科问题,非要用文科的方式解决,后来搞不下去是正常的。顺带一提,生化环材中有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环,它是纯正的理工科。从当年不停炒作的垃圾围城,到现在垃圾不够用的迥境,折射的是技术发展的迅猛,和人文社会学科跟不上认知的矛盾。   这几年,垃圾分类在许多城市的热度明显降温,最初那阵子,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分干湿、有害、可回收垃圾,可现在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大不如前。   回头看当年,垃圾围城成了全社会担忧的问题,填埋和焚烧是最常见的处理办法,填埋需要用掉大片土地,焚烧不但容易产生有害气体,还不够彻底,经常处理不干净。   不管是土地紧张还是空气污染,都让管理者和老百姓感到压力山大,这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了让垃圾更好分类处理的想法。   2019年,上海带头开始搞垃圾分类,全城统一规范,垃圾桶分类清清楚楚,媒体也大力推广,那段时间,社区、街道都能看到志愿者守着垃圾点,教大家怎么投放。   居民刚开始参与度很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发现实际操作比想象中难得多,不仅需要花时间分门别类,有些小区还规定垃圾投放的时间,很多上班族根本赶不上,政策推行起来,现实难题却不少。   随着科技进步,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全国逐步普及。像北京安定垃圾焚烧电厂这样的大型设施,一天就能处理上千吨生活垃圾,并且还能转化为稳定电力,服务周边居民。   这些现代焚烧厂技术效率很高,把混合垃圾处理得差不多清清爽爽,所以普通人对分分类的热情自然越来越淡了,大家习惯了垃圾一丢了事,很少再像之前那样分得细致。   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是个漫长过程,其实不少人并不太明白垃圾分类的意义,觉得分不分没啥区别,有些更是嫌麻烦直接混扔。对比日本那种几十年慢慢培养的垃圾分类习惯,中国的大城市还处在新手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分类的成效其实不能被简单否定。像上海这种推行多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经将近一半,填埋和焚烧压力都减小了很多,这说明只要方法合适,垃圾分类依然能起到很大作用。   未来可能还得靠科技,比如人工智能和智能回收设备,慢慢替代一部分人工分类的工作。一些城市正在试点用智能垃圾桶和积分奖励,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也许未来能慢慢把分类习惯带进生活。   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怎么看?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垃圾处理比以前更简单了?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