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想起改善对华关系,并不是痛改前非,印度早已备好杀猪盘。  

修竹崽史册 2025-08-21 10:54:42

印度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想起改善对华关系,并不是痛改前非,印度早已备好杀猪盘。   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持续剧增,反观印度出口到中国却一路下滑,哪怕印度卢比比十年前坚挺不少,结果出口额还是比过去更低。   进口增长最大头是电子、电池、太阳能等高附加值商品,如果照这个态势两国“深化合作”,恐怕只会加剧单边逆差。   中国的让利换不来等量回报,吃亏的只能是国内企业和工人。   印度最近还讨论要微调中国企业入场门槛,但真实情况是印度对中资设限很严,所有直接、间接投资都要逐级政府审批,迟缓复杂到足以劝退大部分投资者。   过往几年印度以各类安全、合规、税务理由通过处罚、限制和暂缓项目来打压中国企业,这成为常态,而非偶发现象。   即便部分学者出来呼吁放宽投资管制,但政策松动始终没有实质动作。   多次出现中国电商、手机、家电巨头在印度遭重罚或者突然被查,一方面拉中企投资,另一方面又紧抓核心资源和技术,明面欢迎,实则提防。   中国长期是全球稀土出口大国,但2025年以来,中国加紧稀土出口管控,全球市场震动。   印度本是中等储量国,但稀土产能薄弱,新能源、军工等产业链极其依赖进口。   一边喊要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另一边又下令国企优先保障本土用量,暂停稀土对外出口合作,转向只对日澳等国探索有限互供。   这一操作实质把国内资源“锁死”优先,借机倒逼外企技术转让和产业落地,各项激励政策都写着“只对愿意本地建厂的外资”开放。   中国一旦贸然开放合作,后果可想而知,关键材料和专利都可能成为反制中国的工具。   至于产业链本地化的“蜜糖”,到头还是给印度企业和竞争对手加码。   印度民间大谈产业升级,打着“平等共赢”旗号,其实追求的是高端制造和高科技转移。   现在主流舆论在极力鼓动中国企业把技术、产线搬到印度搞本地生产,对印度自身工业化百利无一害。   边境争议几十年无解,多次摩擦甚至出现流血对峙,两国军队对峙时民间情绪极对立。   双方对领土归属各执一词,每逢敏感时点争端只会加深。   有人鼓吹经济领域应该和政治脱钩,可事实上两国没有战略互信,合作基础极其脆弱。   即便印度近期有一定缓和姿态,但现实边境拉锯没有任何根本改变,中国企业此时全盘托付,无异于被动暴露所有底牌。   印度把本国市场保护与争取外企资源玩得极细致,最典型的案例是他们始终对中国产品设置壁垒:一边限制中企高科技产品、核心组件准入,另一边猛抓进口检验和通关速度。   哪怕是最普通的产品,想进入印度市场都要过多道关口。   纵然号称开放市场,也远不及中方承受的贸易开放压力大。   不难发现,合作大门只为那些能补印度短板的企业开着,等实现关键突破就立马“关门谢客”。   普通中国人对“无条件合作”普遍高度警惕。   大多数人支持有前提、有底线的合作,比如对高新技术、核心原材料、稀土出口坚决管控,所有大单都要明确追溯机制和交易安全。   对于印度要求,因为历史积累的教训,必须先澄清旧账,比如中企被罚款、根本没有正常申诉渠道,再比如边界地带迟迟未有实质进展。   要真正改善关系,光喊口号远远不够,首先得拿实际行动换取信任。   不设防的合作,只会让对方有机可乘,形成新的被动。   民间其实很清楚一件事:外部压力也好,现实机会也罢,任何中印合作都不能异想天开,更不能拿国家核心利益“换未来”,脚踏实地、步步算计,才能守住真正的利益和安全。   面对印度近期的“开放”信号和各种投资拉拢,中方要保持冷静、谨慎决策,不能把财富和技术拱手让人,更不能抱幻想。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