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年,袁崇焕命人捆缚毛文龙,脱去他的官服,对其大吼道:"皇帝赐我尚方宝剑,就是为此诛杀你这逆贼。" 袁崇焕这人,出生在1584年,广西藤县人,后来搬到广东东莞。年轻时候就爱读书,尤其是兵书战策,科举中了进士,先在地方当小官。明朝天启二年,后金打进来,辽东丢城失地,他看不下去,一个人骑马去山海关那边转悠,画地图,研究怎么守。回京后上书朝廷,说要加强宁远防务,皇帝觉得靠谱,就把他派到辽东。到了天启六年,他指挥宁远大战,用大炮轰努尔哈赤,那一仗打得后金撤退,努尔哈赤还受了伤,没多久就死了。这让他名声大噪,崇祯上台后,更是大权在握,当上蓟辽督师,还给了尚方宝剑,让他管辽东军务。袁崇焕这个人,战略眼光不错,注重筑城守关,但也自负,喜欢独断专行,跟朝廷有些摩擦。 毛文龙比袁崇焕大八岁,1576年生在浙江杭州,家里穷,从小就混军营。先在李成梁手下干,后来跟熊廷弼。明朝天启元年,辽东战火烧起来,他带着几百人突袭镇江,抓了后金的佟养真,这家伙后来是皇太极的亲家,影响不小。仗打完,他退到朝鲜的皮岛,改名叫皮岛,意思是皮没了毛怎么附着。他在那儿招兵买马,搞东江镇,专门从海路骚扰后金后方。崇祯二年,他还拉拢了投敌的李永芳回来,这让皇太极头疼不已。毛文龙升到一品,也有尚方宝剑,但问题不少,部队纪律差,爱虚报战功,多领军饷,还在岛上给魏忠贤建生祠,跟阉党搅和在一起。这让他树敌不少,尤其是东林党那边。 袁崇焕和毛文龙,本来都是抗金的骨干,但派系不同,东林对阉党。袁崇焕是东林支持的,毛文龙靠阉党上位,两人从根上就对不上。毛文龙在皮岛自成体系,不听袁崇焕调遣,袁觉得这家伙是绊脚石。崇祯二年,袁崇焕去皮岛,说是视察,其实早想动手。他列了毛文龙十二条罪状,包括冒领饷银、杀降邀功、军纪败坏、私通朝鲜贸易啥的。最关键一条,是毛文龙给魏忠贤立生祠,这在崇祯清算阉党的时候是大忌。袁崇焕用尚方宝剑,直接杀了毛文龙,没请示朝廷,这在历史上挺罕见,二品官杀一品大员,还假传圣旨。杀了后,他改编部队,说罪在毛一人,其他人没事,但这事儿捅了娄子。 杀毛文龙这事儿,表面上看是整顿军纪,其实深层原因是战略分歧。袁崇焕想集中力量守关宁锦一线,觉得毛文龙的游击战花钱多,效果不稳,还可能坏了议和的事。崇祯二年,袁崇焕承诺五年平辽,但后金势头猛,他私下想和谈,杀毛可能是清除障碍。毛文龙确实有问题,部队里乱七八糟,饷银花销大,朝廷负担重。但他牵制后金的作用真不小,杀了之后,东江镇就散了架。毛的部下不服,孔有德、耿仲明这些人后来叛变,带着大炮投清,这直接帮了皇太极。皮岛丢了,明朝东侧没了屏障,后金可以放心打关内。 袁崇焕杀毛文龙后,没多久就遭报应。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绕道蒙古,直扑北京,这就是己巳之变。袁崇焕带兵回援,挡住了,但没全歼。阉党余孽借机弹劾,说他通敌,还加了擅杀毛文龙这条实罪。皇太极使反间计,放了个太监回去,说袁崇焕和他们有勾结。崇祯信了,三年八月把袁抓起来,审了几个月,判了凌迟。三千多刀,惨不忍睹,北京百姓还扔东西,以为他是卖国贼。袁家破人亡,亲戚流放。这事儿加速了明朝衰亡,如果毛文龙在,东江还能拖住后金几年,明朝说不定多喘口气。 历史上对袁崇焕的评价两极,有人说他冤,有人说他自作自受。乾隆后来平反,认他功劳大,但杀毛这步棋确实走偏了。毛文龙不是完人,贪腐有据,但他的游击战术让后金睡不着觉。袁崇焕杀他,表面是为国除害,其实掺杂派系斗争和个人野心。结果呢,明军内部更乱,后金得利。想想看,明朝末年,内斗比外敌还猛,这不就是自毁长城吗?袁崇焕有宁远大捷的功,但擅杀大将的过,历史不会简单黑白分。 毛文龙死后,东江镇的崩溃不是一时的事。部下分裂,有的降清,有的内乱。孔有德在登州起事,抢了大炮给皇太极,这让清军火力升级。袁崇焕的关宁防线本来稳,但侧翼没了,压力全压过来。崇祯对袁越来越疑心,觉得他揽权太大。反间计一出,袁就完了。凌迟那事儿,史书上记着,百姓买肉吃,以为报仇,其实冤枉。清朝入关后,乾隆翻案,说袁忠烈,但也承认杀毛不当。这段历史告诉人,战场上不光打敌人,还得防自己人。 话说回来,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恩怨,折射出明朝的病根。朝廷党争激烈,东林阉党斗得你死我活,边将也卷进去。毛文龙靠阉党,袁崇焕反阉,两人注定撞车。杀戮后,明朝辽东战略崩盘,后金长驱直入。十四年后,李自成进京,崇祯上吊。假如毛文龙活着,东江还能闹腾,后金没那么顺。历史没假如,但这事儿让人感慨,内耗毁了大明。袁崇焕不是叛徒,但决策失误害了自己也害了国。 这段往事,搁到现在看,也挺有启发。职场也好,国家也好,派系斗争总坏事。袁崇焕想统一指挥没错,但方式太狠,忽略了后果。毛文龙问题多,但贡献实打实。杀了他,等于帮了敌人忙。明史专家说,这加速了明亡进程。乾隆平反袁崇焕,建祠堂,但毛文龙的冤也得说说。
1629年,袁崇焕命人捆缚毛文龙,脱去他的官服,对其大吼道:"皇帝赐我尚方宝剑,
历史探险家
2025-08-28 09:09:52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