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4日,苏联一个科研代表团出访意大利,为了防止有人叛逃,克格勃还亲自派第一总局第一副处长维塔利·尤尔琴科亲自去盯梢,出人意料的,这位被派来盯梢的人,在8月1日这天自己叛逃了。 维塔利·尤尔琴科,1936年5月2日出生于苏联罗斯托夫地区,成长于战后重建的艰难岁月。少年时期,他埋头书海,钻研历史与军事,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大学主修国际关系,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为情报生涯打下基础。1960年,25岁的他通过克格勃严苛选拔,进入训练营接受专业训练,学习情报搜集、密码破译和伪装技巧。1972年,他晋升为克格勃第三总局第三处副处长,负责东欧情报工作,常在莫斯科总部处理机密文件。1976年,他被派往华盛顿,担任苏联驻美大使馆一等秘书,搜集美国情报,参与外交活动。1985年4月,他升任上校,成为克格勃第一总局第一副处长,负责海外情报,直接向苏共中央汇报。在克格勃的25年,他参与无数高风险任务,积累了丰富经验,熟知情报战的每一个细节。他的职业生涯如同一部冷战史的缩影,充满了紧张与算计。 1985年7月24日,苏联科研代表团抵达意大利,准备参加学术会议。冷战时期,科学家出访西方国家常被视为叛逃高危人群,苏联当局格外谨慎。尤尔琴科受命带队监视,任务是确保代表团成员不与西方接触过密。他带领克格勃小队,逐一核查科学家行程,检查通信记录,严防任何异常举动。7月31日,代表团入住罗马一家酒店,行程安排紧凑。8月1日清晨,尤尔琴科以参观梵蒂冈博物馆为由,独自离开酒店。他没有前往博物馆,而是通过公共电话联系了美国中情局反情报科负责人格斯·哈撒韦,表达合作意向。中情局迅速响应,安排人员在罗马郊外接头。尤尔琴科提供了一份名单,披露了两名潜伏美国的克格勃特工身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8月5日,他被秘密转移到华盛顿,藏匿于中情局一处安全设施。中情局审讯人员向他询问克格勃在北美的行动细节,他提供了部分机密信息,包括特工网络的运作方式。中情局视其为重大突破,但对他保持高度警惕,安排特工24小时监控。这场叛逃行动震惊了苏联大使馆,8月2日他们向意大利警方报案,却毫无线索。苏联高层怀疑尤尔琴科叛变,但缺乏确凿证据。 1985年11月2日,尤尔琴科在华盛顿的短暂“投诚”生活戛然而止。中情局允许他在一家餐厅用餐,期间他趁陪同特工不备,迅速离开餐厅,冲向苏联驻美大使馆。他向大使馆人员宣称自己被中情局绑架,要求立即返回苏联。苏联方面迅速行动,将他护送回国。11月中旬,尤尔琴科在莫斯科接受克格勃审查,坚称自己是受害者,遭到美国特工诱捕。中情局则公开反驳,称尤尔琴科主动联系他们,并提供了接头记录。双方各执一词,这场争论成为冷战情报史上的一桩悬案。11月底,尤尔琴科在莫斯科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谴责美国的情报行为。他身着军装,站在讲台前,语气坚定。苏联当局对他进行了深入调查,但未发现明确的叛逃证据。他通过了忠诚测试,未受到公开处罚,甚至继续在克格勃工作,直至1993年退休。尤尔琴科晚年隐居莫斯科郊外,过着低调的生活,极少公开露面。他的叛逃动机至今无人知晓,有人推测他因健康问题或对报复的担忧选择返回,但真相始终成谜。 尤尔琴科的“双重叛逃”在冷战情报史上独树一帜。他为何在监视任务中选择背叛?为何在投诚美国三个月后又返回苏联?这些问题困扰着历史学家与情报专家。中情局从他那里获取了部分克格勃情报,但他的突然归国让这些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苏联方面虽未公开处置他,但内部审查从未停止。他的归来可能保住了性命,却也让他背负了叛徒的嫌疑。这起事件暴露了冷战时期情报战的复杂性,忠诚与背叛的界限模糊不清。尤尔琴科的故事不仅是一场个人冒险,更映照出那个时代大国博弈的残酷与诡谲。
这个故事…听起来就很苏联。[捂脸哭]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