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诸葛亮为何无法一统三国?毛主席直言:不聪明 隆中对犯大错不自知! (参考资料:2012-07-30 中国网络电视台——毛泽东看诸葛亮:不聪明 隆中对犯大错不自知) 毛主席谈论三国人物,可不是简单的好恶之分,那背后藏着他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他颠覆了传统故事里诸葛亮的“忠”和曹操的“奸”,等于是在用历史人物,讲他自己最看重的东西。 想读懂他,就得看懂他手里的三把尺子:兵力要不要集中,统帅敢不敢担当,以及对国家统一有没有贡献。 先说第一把尺子:战略上绝对要集中力量,毛主席对分兵这事儿,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在他看来,诸葛亮的“隆中对”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大雷。 这个计划让蜀汉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可这两地离得十万八千里,这么遥远地分兵,等于把本就不富裕的家底给拆开了花,纯属战略硬伤。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荆州丢了,关羽和儿子都命丧孙权之手,毛主席直截了当地说,“隆中对”就是蜀汉走向灭亡的祸根,这还没完,后来刘备伐吴,诸葛亮北伐,一次次地分兵,把国力彻底耗干了。 反观曹操呢?毛主席欣赏的,正是他那种化零为整的大手笔,曹操干的事,是结束汉末那种乱糟糟的军阀混战,把整个黄河流域给统一了起来,一个在分家,一个在集权,高下立判。 再看第二把尺子:关键时刻,主帅必须亲自顶上去。领导的责任感,体现在最危险的地方。 “失街亭”这事,很多人都骂马谡没经验,是个草包,但毛主席的批评,矛头直指诸葛亮,他认为,街亭这么重要的战役,诸葛亮作为主帅,就应该亲自到场指挥。 甚至,他觉得诸葛亮应该把这当成一次总决战来打,而不是派个没实战经验的人去守,关键时刻的缺位,是不可原谅的。 这种偏爱一线指挥官的态度,在他对赤壁之战的看法里也一样,他把这场大战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并且在1953年的一次谈话里,点名表扬了年轻的统帅周瑜,这等于是在说,真正打赢仗的,是那个在战场上拍板的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把尺子:评价一个人,别看他脸谱上画的是红是白,要看他对历史有没有做出实际贡献。 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就特别高,他激动地表示要为这个“白脸奸臣”翻案,他觉得,把曹操黑成那样,是封建正统观念搞出来的冤案,是反动文人垄断文化、误导老百姓的结果。 他看重的是曹操实打实的功绩:改革东汉的烂摊子,抑制豪强,搞屯田发展生产,让战乱的社会重新稳定下来,还为后来的西晋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毛主席常常引用一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不光是强调集体智慧,也暗含着对诸葛亮个人能力的保留意见,他把诸葛亮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剥掉那些道德光环,只看实际的成败。 甚至在文学上,毛主席也极力推崇曹操,他赞美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是“真男子,大手笔”,还让子女学他那种直抒胸臆的文风,这欣赏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背后那个务实、有魄力的实干家。 所以你看,毛主席嘴里的曹操和诸葛亮,已经不是小说里的人物了,他们成了两套方法论的载体,清晰地映照出毛泽东本人的信条:战略要集中,领导要担当,功业要统一,他不是在评古人,他是在借古人,说自己。
两大红军会师,四位将领高调支持张国焘,毛主席后来如何对他们?“1955年9月,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