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秋,太行山深处,司凤梧被十四个日军包了饺子,前是悬崖,后有枪口,一脚踩空就是命没了。他没跑,提着枪就冲了过去,一人干翻十四个日本兵,打得自己浑身血浆。 秋天的太行山,风卷着落叶,山谷里安静得瘆人。 1942年那阵子,八路军情报系统频繁被破坏,日军怀疑情报员就在本地,开始集中围剿。 司凤梧,就是在那个时候,接了个活儿——把一份关键情报,从石板沟送到后方司令部。 他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背着一支老式步枪,腰里揣着那张情报。 走到鹰嘴崖时,天色昏黄,山雾迷人。 可他不知道,一支日军小队早已埋伏在那块地方,等的就是他。 那帮鬼子早听说太行山有个“杀敌英雄”,身手了得,几次任务都成了他们的噩梦。 这回,他们不打算放过他。十四个人,枪口、刺刀、手雷一齐上,连活捉的口号都喊出来了: 活捉司凤梧,钉在城头示众。 他没跑。他知道,脚下就是悬崖,一脚踩空就什么都没了。 可退一步是死,冲上去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他提着枪,直接冲了过去。 子弹打光了,他用枪托砸,枪托断了,他夺鬼子的刺刀拼命劈,刀卷了刃,他抄起石头砸。 那场战斗到底打了多久没人统计过,有人说十几分钟,有人说快半个小时。 总之,等到硝烟散去,山谷里没声音了,司凤梧站在那里,浑身是血,敌人一个不剩。 他没昏过去。硬是咬着牙,把身上捆着的情报护好了。 走了两公里,才遇到接应的战士。那天晚上,司令部灯火通明,情报送到,任务完成。 司凤梧什么也没说,只是找了个角落,坐下喘气。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他是靠血性过的这一关,其实没那么简单。 他从小就是练家子,身材高大,臂力惊人,家里穷,父亲靠教拳糊口,他从五岁就开始跟着练。 十几岁那年,他在采石场打工,天天抡大锤,抬石头,练出了腰力和耐力。 打仗的时候,别人跑两公里喘半天,他背个伤员能奔十里不带停的。 1937年,日军轰炸新乡那次,他亲眼看见自家邻居被炸成碎片。 那晚他回家,把父亲的老猎枪找出来,第二天就跟着地下党进了太行山,成了武工队的联络员。 一开始他不拿枪,只传情报。 可有一次,跟着队长郭兴,半路遇到日军巡逻队。 队长掩护他撤,他却反手掏出手榴弹,扔了过去,炸翻了鬼子的马车。 那回之后,郭兴盯上了他,亲自教他射击和埋伏。 他练得快,枪法准,有一次一枪打断百米外的电话线,直接被奖励了25发弹药—— 那年月,子弹比命还宝贵。 真正让他出名的,除了那场“十四人包围战”,还有一次“借刀疑兵”的事。 1943年,金章村的日伪军龟缩在东山炮楼,打也打不下来,拖着就是死耗。 他回村借了20把菜刀,又找木匠做了几十发假子弹,装上弹药箱,挑着进村。 消息一放出去,说“神兵下山送弹药”,敌人一听,吓得连夜撤了。 可问题来了,这种人,日军不可能放过。 1944年,他在辉县打仗时右腿中弹,碎骨扎进肉里。 没药、没麻药,送到后方医院,人家连个绷带都省着用。 他回到村里,在自家灶台边,拿剃头刀割开烂肉,再用烧红的钳子,一块块把碎骨拔出来。 六块,一块都没落下,全是他自己下的手。 后来这六块骨头,陪着他入了土。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评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组织给他安排工作。 他没去,说自己“腿不利索,干不了活”,回北窑村种地去了。 别人问他当年那些事,他不爱说,只说“活着就行”。 2005年,国家给抗战老兵颁发纪念章,他是那年最早去镇上领章的人。 穿着旧布鞋,拄着拐杖,手里攥着那枚奖章回家,一路上都不说话。 到了晚上,他才从枕头下掏出那包银元,是他当年埋在地里的,说要捐给村里赈灾。 他说那是些“废铜烂铁”,可谁都知道,那是他最珍贵的东西。 2010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94岁。 太行山里,风还是照样刮,鹰嘴崖的石头还在。 信息来源:司凤梧:当年和郭兴并肩战斗——新乡日报 2015.7.31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