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000日军战俘顶着零下三十度的天气、穿着单衣跪在通化城头,想起他们不久前的所作所为,朝鲜名将方虎山恼羞成怒之下起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用刺刀将这群人挨个挑死,之后尸体全部踹下城,塞进未解冻的冰河! 当这些日军战俘的尸体被推进浑江冰窟窿时,冰面瞬间被染成暗红,北风卷着血腥气掠过。 这一幕,成了历史上极具争议的“通化冰面处决”,有人骂方虎山是“屠夫”,有人却赞他“为百姓讨还了血债”。 而这场争议的背后,藏着方虎山半辈子的仇恨,更藏着日军战俘亲手制造的残酷真相。 让方虎山甘愿背负骂名的,是不久前通化城内那场令人发指的暴乱。 1946年2月初,原本被解除武装、集中看管的万余日军战俘,在国民党特务煽动下,突然发起暴乱。 他们冲进政府机关砸毁设备,闯入通讯枢纽切断联系,更把魔爪伸向了红十字医院。 150多名手无寸铁的解放军伤员,被他们残忍杀害;有些自愿投诚的日本医护人员,竟用手术器械在伤员麻醉状态下活活解剖,病房里的血迹顺着门缝往下淌,连地板缝都被染红。 彼时正率部在通化外围剿匪的方虎山,接到消息后连夜返程,当他踩着血污走进医院时,眼前的惨状让这个经历过无数战火的硬汉红了眼: “这些人根本不配叫战俘,他们是披着人皮的恶魔!” 这份刻骨的愤怒,早在方虎山少年时就已埋下。 1916年,他出生在朝鲜一个普通家庭,日军侵略家乡时,亲人死于战火,家破人亡的他只能跟着家人逃到中国东北。 是东北百姓的收留让他活了下来,可这份安稳没维持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日军的烧杀抢掠再次让他见证苦难。 从那时起,“抗日”就成了他的执念,他加入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凭着熟悉山地地形、擅长夜袭的本事,被战友称为“山中黑虎”;后来到苏联学军事、去延安进抗大,他从一个只想报仇的少年,成长为有担当的革命军官。 可无论身份怎么变,日军带给家乡和同胞的伤害,始终刻在他心里。 所以在通化暴乱平息后,当三千余名参与暴乱的日军战俘被抓获时,方虎山没选择“按规矩审判”。 有人劝他“要符合国际法,给战俘基本人权”,他却指着医院里的遗体反问:“这些伤员有人权吗?被活活解剖的战士有人权吗?” 最终,他下令将这些战俘押到浑江冰面,行刑队手持刺刀,逐一刺入他们的胸膛,尸体直接推进提前凿好的冰窟窿。 整个过程持续了数小时,冰面红得刺眼,连江水都泛着腥气。 消息传开后,南京的国民党媒体立刻骂他“赤色屠夫”,日本方面更是指责他违反《日内瓦公约》;可东北百姓却不这么看。 一位白发老妪拄着拐杖到军营磕头,说自己一家七口死于日军烧村,“方将军替我们报仇了!” 方虎山从未对这场处决公开辩解,哪怕争议不断,他也只是沉默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战斗中。 在辽沈战役、四保临江战役里,他指挥部队屡建奇功,尤其擅长用心理战术和地形优势打胜仗; 1949年随解放军南下,1950年应朝鲜政府请求回国建军,朝鲜战争中,他率部夜袭釜山港,烧毁美军后勤仓库,被美军情报部门列为“高危目标”,称他为“雾鬼”。 因为他总在大雾天发动突袭,让美军防不胜防。 没人知道,这个在战场上冷静果敢的将领,是否会在深夜想起通化的冰面;但所有人都清楚,他的每一次战斗,都是在守护那些曾被日军践踏的正义。 如今再看1946年的通化冰面事件,依旧充满争议:有人说方虎山“以暴制暴”突破了法理底线,也有人说在那个特殊年代,这是对暴行最直接的反击。 可无论如何,这段历史都在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在于它会让普通人被迫面对“两难选择”。 主要信源:(伊通发布——《伊通抗日烽火之——悲歌一曲将星陨落》;朝鲜民族名将传略之三:方虎山(1))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5点赞】
网络除奸
做得好!
渭河
好好好
独钓一江月默
对敌人的仁慈是对自己人最大的残忍。
八九不离十
恼羞成怒这个成语含贬义,用的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