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下丈夫孩子,消失无踪。17年后,白发苍苍的她归来,儿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9-01 13:49:50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下丈夫孩子,消失无踪。17年后,白发苍苍的她归来,儿女相拥痛哭:“母亲,您辛苦了!你是我们的英雄!” 1912年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的王承书,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时,全班13个学生中她是唯一的女生。还拿了第一名,获得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金钥匙奖”。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承书夫妇激动不已,立即申请回国。 回国后,王承书先是在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兼任北大教授。1958年,国家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钱三强找到她,问她愿不愿意从熟悉的统计物理转向完全陌生的核聚变研究。为了核事业发展,王承书先生三次被问到能否开辟热核聚变这一陌生领域、能否转行从事高浓缩铀研制、能否为国家的核事业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三次回答”我愿意”,从此一生践行。 第一次转行,王承书毫不犹豫说了”我愿意”。46岁的她重新开始学习,甚至跑到苏联进修。回国的火车上,她用7天7夜翻译了一本关于核聚变的重要资料,下车就送去出版。两年时间,她就成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 1961年3月,更大的挑战来了。钱三强将王承书喊到自己的办公室,询问她:“高浓铀研制工作是发展原子弹技术的重中之重,你能把它负责起来吗?”钱三强接着问:“你要想清楚了,如果接受了这个任务,要离开家人,今后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甚至要隐姓埋名一辈子。” “你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吗?”“我愿意!”第二次转行,王承书依然毫不犹豫。这一次,她要从核聚变转向铀同位素分离,而且要彻底”消失”。 从此,王承书彻底从物理学术圈里消失了。她离别了家庭,前往位于大西北的气体扩散厂——504厂。504厂位于甘肃兰州,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在这里,王承书是唯一的女科学家,也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回国后,王承书从事铀同位素分离工作,为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铀同位素分离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从铀235含量较低的铀同位素混合物,获得铀235含量较高的铀同位素混合物的同位素分离技术。 说白了,这就是原子弹的”心脏”。天然铀矿石中铀235含量只有0.7%,要制造原子弹必须提纯到90%以上。这项技术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掌握,中国要从零开始。 西北的条件异常艰苦,戈壁滩上风沙漫天,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热难耐。王承书住在简陋的集体宿舍里,每天对着成千上万台机器进行理论计算,用最原始的手摇计算器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验证。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她迅速衰老,原本乌黑的头发很快花白。 1964年4月,邓小平来厂里视察工作,他在厂区大院里和职工们亲切交谈,不经意间看见人群后面站着一名妇女,这名妇女穿着朴素、毫不起眼,邓小平看到她之后,走到妇女面前,询问道:“你怎么在这里?5年了,我们谁都不知道你去了哪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月14日,捷报传来,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成功面世!团队的研究人员击掌欢呼,王承书更是喜极而泣,有了这个,原子弹的燃料不愁了。 原子弹成功后,钱三强第三次找到王承书。这一次,他问她愿不愿意继续隐姓埋名,继续从事核研究。王承书的回答还是那三个字:“我愿意!” 1978年,王承书终于可以回家了。当她拖着行李出现在北京的家门口时,开门的儿子几乎认不出这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直到她轻声叫了一句”孩子”,儿子才猛然意识到,这就是消失了17年的母亲。 见到阔别17年的母亲,孩子们眼含热泪地说:“母亲,您辛苦了!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一刻,所有的委屈和不理解都化作了骄傲和感动。 1980年,王承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国家对她杰出贡献的官方认可。晚年的王承书生活得很简朴,患白内障需要昂贵进口药时,她幽默地说:“你看,我这对眼睛还值6000元吗?”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她走得很安静,正如她一生的作风——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临终前,她把一生积蓄10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一分钱都没给子女留下。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历史趋势解码

历史趋势解码

预测历史趋势,揭示背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