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今天报道:“尽管表面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但专家直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规模领先、技术追赶”的阶段,尤其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深度融合方面仍有差距。”
评几句:从市场数据来看,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82.39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50%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中国所占份额也达到了63%。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场景,完备的工业体系使得技术突破能够快速转化为量产能力,企业数量超过400家,产业融资规模从2020年的15.8亿元升至2024年的72.3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6%,构建起技术、产业与政策的三重优势。在技术成果上,中国也实现了诸多突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发布创新算法技术,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各种复杂地形和姿态下快速、稳定站立;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不依赖液压系统完成站立式后空翻动作;“天工”机器人实现基于视觉的感知行走、雪地奔跑等,奔跑时速提高至12km/h。
不过,也要承认在某些关键技术融合方面中国与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深度融合,需要在人工智能算法、传感器精度与稳定性、芯片算力等多方面实现协同突破。比如在芯片领域,高性能、低功耗且适配人形机器人复杂运算需求的芯片,国外部分企业仍占据技术高地;在人工智能底层算法上,虽然中国进步显著,但在一些前沿理论研究和算法通用性上,还需要追赶。但差距也意味着发展空间,中国正加大科研投入,产学研紧密合作,加快技术追赶步伐,未来有望在人形机器人全领域实现全面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