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之王利弗莫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只有1%的人明白真相,剩下99%的人三

周仓与商业 2025-09-14 12:38:31

交易之王利弗莫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只有1%的人明白真相,剩下99%的人三观都是被塑造的,他们只负责站队。”这句话放在当下的资产配置市场,依旧振聋发聩——当货币、房价、利率的连锁反应悄然重塑财富格局,普通人该如何看清趋势、做出选择? 回溯过去40年,我们见证了一场货币与经济的“双速奔跑”:累计发行316万亿货币,年复合增速达17.9%;与此同时,GDP以年均9.2%的双位数增速向前,共同铸就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却深度绑定了同一个标的——房地产。数据显示,居民资产端中,房产占比高达69%,几乎是家庭财富的“压舱石”;而负债端里,房贷更是占据了居民信贷的半壁江山,比例突破50%。 然而,曾经的“财富锚点”正在经历深度调整。截至2025年6月,中国47个城市的房价较历史高点回撤,其中位数已达32.7%。房价的回调直接传导至居民财富,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居民部门净资产增速已连续十个季度转负——这意味着,不少家庭的财富不仅没有增值,反而在悄然缩水,资产安全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居民的资产选择正面临“被迫转向”的拐点。一直以来,国人对风险偏高的股票资产始终保持谨慎,股票在居民总资产中的占比常年低于5%,远不及其他大类资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家更偏爱“稳稳的幸福”——过去,居民总资产的24.7%、金融资产的62%都沉淀在存款里。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存款利率已降至“聊胜于无”的水平,更关键的是,一旦美国开启长期降息进程,我们几乎没有选择,只能跟随降息。到那时,无需所谓“国家队”刻意引导,仅“利率”这只无形之手,就足以将居民手中的巨额存款“逼”出银行,寻找新的增值出口。 为什么说现在终于可以对股市“下注”了?答案很简单:在所有人民币资产中,股市已经熬到了“轮动时刻”。无论是房地产、传统基建,还是此前热门的部分固收产品,其他资产几乎都已被资金“临幸”过一遍甚至多遍,如今估值普遍高高在上,性价比早已不堪入手。唯独股市,在经历长期调整后,终于站到了资产配置的“风口”上,成为资金退无可退时的最优解。 但我们必须警惕一个潜在风险:一旦出现规模性“被迫返贫”,整个经济体可能会陷入一场类似物理学“相变”的危机——就像水在0℃会突然结冰,经济也可能跨越自身的自洁与自救红线,此后再想扭转局面,不仅难度千难万难,修复成本还会呈指数级抬升,最终陷入“越挣扎、越低迷”的恶性循环。在发展经济学中,这种困境被称为“消费—增长”的沼泽红线效应,一旦踏入,经济增长的动力会被持续消耗,复苏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一个社会若无法完成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其财富创造就很难突破“周期魔咒”——这种周期性轮回通常不超过30年,恰好是两代人财富承接的时间窗口。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想要A股出现一波持续多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其概率恐怕比让大猩猩背会《三字经》还要低。而消费社会的转型并非无迹可寻,从欧美到日韩,众多发达国家早已留下成熟经验,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核心:让居民有稳定的收入预期、敢消费,让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回顾历史,每一轮大的资产浪潮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的崛起、90年代美国互联网的爆发,皆是如此;如今,AI技术创新浪潮席卷全球,大概率也会复刻这一逻辑,成为驱动产业变革与资产重估的核心力量。需要明确的是,市场牛熊的转换,从来不是因为科技革命被证伪,而是源于估值过高后的泡沫破裂,或是利率收紧导致的流动性退潮——这一点,在每一轮市场周期中都反复印证。 由此可见,本轮股市行情,本质上是“资产荒下的被动补偿”与“AI科技信仰的主动救赎”相结合的产物。但如果消费转型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A股很可能重蹈“暴涨暴跌”的覆辙,难以形成真正的长期趋势。毕竟,真正的长期牛市,从来不是靠单纯的流动性驱动,而是依赖于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收入增长、社会价值观重构催生的投资信心,以及消费、科技双轮驱动下的经济高质量增长——唯有如此,股市才能真正摆脱短期波动,走向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周仓与商业

周仓与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