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中国在研发补给舰过程中,被美国和苏联制裁,关键时刻芬兰站了出来,他们悄悄将核心技术给予我国。 说起咱们国家的海军发展,那真是一部辛酸又提气的奋斗史。尤其是走向深蓝这事儿,光有厉害的军舰还不行,你得有个能跟着跑的“移动加油站”和“超级外卖小哥”,这就是咱们常说的海上综合补给舰,海军官兵们亲切地称它为“大奶妈”。没它,你的航母、驱逐舰跑不远,就是“宅男”,有了它,才能变成远征四海的“驴友”。 可就是这么个“奶妈”,在当年可是把咱们给愁坏了。1976年前后,咱们国家的海军看着日益壮大的舰队,心里那个急啊,总不能老在自家门口转悠吧?得出去看看世界,维护咱们的海上利益。可一出门就面临一个现实问题:船开到半路,油没了,弹药没了,连战士们吃的馒头都没了,这仗还怎么打? 于是,研制咱们自己的大型补给舰,就被提上了最高日程。可这玩意儿,真不是你想造就能造的。别看它就是个运输船,但里头的技术门道深着呢。尤其那套专门化的油水补给系统,得在风浪滔天的大海上,让两艘船像跳交谊舞一样,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姿态,把油、水、弹药、粮食稳稳当当地送过去。这个技术,在当时可是个顶尖的“黑科技”,全世界能玩转的就那么几家。 那时候的国际环境,大家也清楚。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巴不得把咱们困在第一岛链里。听说中国要搞远洋海军,那还得了?立马技术封锁、武器禁运,啥招都用上了。咱们想买?门儿都没有!想学?人家连门都不让你进。据说当时咱们的专家想去英国一家造船厂“取取经”,人家直接甩脸子,一句“不方便”就把你打发了。那叫一个憋屈! 这就像你家孩子想出远门,却发现全世界的加油站都串通好了不给你加油,你说气不气人? 就在咱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国家,悄悄地向我们伸出了援手。这个国家,就是远在北欧的芬兰。 说起芬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诺基亚手机,是圣诞老人,或者是那句“科技以人为本”。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其实是个深藏不露的“技术宅”,尤其是在造船领域,那绝对是世界顶级的存在。全世界每十艘破冰船里,就有六艘是芬蘭造的,那些海上巨无霸豪华邮轮,很多也出自芬兰之手。 更重要的是,芬兰跟咱们的交情,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它是最早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当年咱们重返联合国,芬兰也是少数坚定支持咱们的西方国家。芬兰总理甚至在上海世博会开玩笑说,芬兰人可能是咱们中国人的“远方亲戚”,因为有研究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西伯利亚迁徙过去的黄种人。 玩笑归玩笑,但这份情谊是真的。当咱们被美苏两大国联手“卡脖子”的时候,芬兰站了出来。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邀请咱们的造船专家和采购人员前往芬兰。芬兰的专家们也没藏着掖着,几乎是倾囊相授,把补给舰上最核心的油水补给系统技术原理、设计图纸、操作流程,一点点地教给我们。 这事儿很快就被苏联的“克格勃”知道了。当时的芬兰,虽然是独立国家,但地理位置太尴尬,旁边就是庞大的苏联。苏联一看,好家伙,我这边封锁得严严实实,你芬兰倒好,在我眼皮子底下给中国“递小抄”? 苏联的威胁马上就来了,又是外交抗议,又是取消订单,想逼着芬兰就范。芬兰当时压力山大,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他们迫于无奈,没有直接向我们出口成套的设备。 但芬兰人聪明啊,他们玩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设备不卖给你,但我把全套的技术资料、设计图纸,还有我们专家积累的经验,都悄悄地给了你们。这比直接给个“鱼”高明多了,这是把“渔”的方法教给了我们。 有了芬兰老铁的鼎力相助,咱们的科研人员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地攻关。很快,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远洋综合补给舰——905型(北约代号“福清级”)应运而生。虽然现在看起来它已经有些老旧,但在当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海军从此有了走向深蓝的底气。 这事儿过去了快五十年,回过头来看,芬兰当年的举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转让。它是在那个两极对峙、非友即敌的冷战年代里,一个独立国家对霸权主义无声的反抗,也是对一个遥远东方朋友最真诚的支持。这份情,咱们中国人得记着。 芬兰对我们的帮助,还不止补给舰这一项。咱们国家能挺进北极、探索南极,背后也有芬兰老铁的功劳。 如今,咱们的901型大型综合补给舰,排水量超过四万吨,是名副其实的“航母奶妈”,可以为我们的航母战斗群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当我们的航母编队驰骋在太平洋、印度洋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在这条走向深蓝的漫漫征途上,曾经有一位来自北欧的朋友,在最关键的时刻,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技术启蒙的灯。
1976年,中国在研发补给舰过程中,被美国和苏联制裁,关键时刻芬兰站了出来,他们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14 15:24: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