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国石油专家因为长得太过英俊,被无数女孩追求,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条件

青衫栀幽音 2025-09-19 21:51:31

1963年,中国石油专家因为长得太过英俊,被无数女孩追求,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结婚后,没时间陪女生逛公园,第二,不能打扰他看书,结果要求一出,立马吓跑了大部分女孩,但一个叫王日英的姑娘却表示:她能接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王德民出生于河北唐山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留学美国,母亲是瑞士人,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并不常见,中西合璧的血统赋予他一张立体俊朗的面孔,也种下了童年时期诸多不易的种子,在那个尚未普遍接纳多元文化的年代,长相的不同成为了嘲笑的靶子,王德民并没有在这些偏见中沉沦,相反,他用更强的自律和学习能力为自己赢得尊重,年少时,他用成绩证明了自己,从班级后列一路跃升为佼佼者,他清楚地知道,外貌无法选择,但未来必须靠能力争取。   1955年,王德民高考成绩几近满分,按理应可进入国内任何一所顶尖高校,但由于家庭中有“海外关系”记录,加之那张“洋气”的脸,让高校招生单位犹豫再三,清华、北大等高校相继婉拒,北京石油学院成为他唯一的起点,彼时的石油专业远不如今天热门,甚至略显冷门,但王德民没有犹豫,他没有抱怨命运,只是默默接受安排,并在这条看似偶然的道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非凡轨迹。   大学期间,王德民不仅成绩优异,还是球场上的活跃分子,他身高体健,眉眼分明,是校园里引人注目的存在,不少女生被他的外貌和才华吸引,主动接近,但王德民对待情感有着近乎严苛的自我设限,他曾明言,如果要结婚,对方必须接受两个前提——婚后没有精力陪伴逛街,也不能随意打扰他看书,他不愿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社交中,更不愿因儿女情长而耽误国家急需的事业,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实现。   1960年,王德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当时正值大庆油田刚被发现,全国上下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寄予厚望,尽管毕业生中有不少人选择留在城市从事稳定工作,王德民却主动申请前往大庆,他清楚地知道,中国作为贫油国家,能源自给率低下,是工业发展的重大瓶颈,他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干,投注在这片亟需开发的黑土地上。   初到大庆的那几年,条件异常艰苦,帐篷就是宿舍,雪水就是饮用水,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冬中,连呼吸都结冰,多数人都不看好这个“白净书生”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但王德民没有退缩,他脱下呢子大衣,换上油污工服,和工人们一起跳进泥浆池,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只在乎数据的准确和技术的进步,为了获取第一手油井数据,他可以在井口一蹲十几个小时,东北的严寒让墨水笔冻住,他就用指甲在纸上刻记录,别人都觉得他“疯了”,但正是这股“疯劲儿”,让他成功推翻了当时沿用的苏联“赫诺法”,自创出更适合中国油田的“松辽法”,将测压误差降低了一半以上。   科研之外,王德民的情感生活也顺其自然地展开,在大庆工作期间,他遇到了王日英,一位外貌普通但做事极为认真负责的资料员,她没有被那两条“冷酷”的婚姻条件吓退,反而对王德民的专注与清晰目标深感佩服,他们的结合,没有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没有甜言蜜语的浪漫,有的,是在共同价值观下的自然靠近,在彼此理解中的默契成长。   婚后,王德民继续投身科研,而王日英则默默承担起家庭责任,为他提供稳定的后方支持,她不仅承担家务,还参与部分科研辅助工作,在王德民攻关“化学驱油”技术时,王日英陪他熬夜分析数据,甚至在自己胃病严重时仍坚持工作,王德民在翻阅医书为妻子配药时,意外获得科研灵感,最终促成了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的突破,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再次大幅提升了油田采收率,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王德民不仅在科研领域建树斐然,亦在管理岗位上贡献卓著,他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参与整个油田的技术统筹与战略规划,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石油开采专业的第一位院士,他所主持的多项技术,被誉为世界石油工业中难度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艺之一。   退休之后,王德民没有选择安逸生活,他继续以东北石油大学特聘教授身份指导博士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他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只愿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更多后继之人,2016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这是对他毕生贡献的国际认可。   信息来源:北青网——全网刷屏!他被称为“中国最帅院士”,本人回应:不值一提;中国石油报——夜读|原来“中国最帅院士”还有这一面!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