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用40万人的伤亡和2000亿美元的债务,为美国拔掉了“俄罗斯”这颗眼中钉,现在仗打完了,美国准备走人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乌克兰战争已经持续多年,炮火的回声渐渐淡出新闻头条,但战争的代价却日益清晰,战争初期,世界仿佛团结一心,美国、欧盟、日本等纷纷宣布对乌克兰的大规模支持,社交媒体上一度掀起全球性的声援浪潮,那时,乌克兰似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仿佛整个西方世界都站在其背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援助的节奏变得缓慢,承诺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开始显现,表面上的慷慨很快被资金流向与实际到位情况打上了问号。 对乌克兰而言,每一笔援助都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但仔细追踪这些资金的去向后发现,大量所谓的“援助”并非现金,而是以军火和技术支持的形式出现,其中,美国提供的援助中,绝大部分最终流回了国内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诺思罗普·格鲁曼等公司,在战争爆发后的几个季度内股价暴涨,订单爆棚,这些企业承接了大量对乌克兰的军火供应合同,而乌克兰却要为这些“援助”承担后期维护、运输甚至培训的成本。 援助的结构问题并不止于此,不少资金是以贷款形式提供,带有附加条件和还款计划,乌克兰国家预算中,有超过一半被用于偿还外债和军费开支,截至2025年年中,乌克兰的公共债务已超过2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远远超出欧盟警戒线,债务利息每年接近90亿美元,这些数字意味着,乌克兰未来十年都将面临极为沉重的财政压力,原本用于教育、医疗和基础建设的预算不断被挪用,甚至连养老金发放都时常出现延误。 战争的直接伤害更为触目惊心,乌克兰失去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战前人口已下降近三分之一,根据基辅方面公布的数据,超过40万名士兵阵亡或重伤,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基础设施破坏达到战前水平的40%以上,从学校到电厂,从公路到医院,几乎没有一个城市能完全幸免,尤其在东部与南部地区,大面积土地被遗留下来的地雷所覆盖,农业生产严重受阻,许多农民被迫转行或弃耕。 虽然美国和欧洲在战争初期的支持曾起到关键作用,但随着战事进入胶着状态,外部援助开始缩水,美国国内财政赤字高企,民众对海外支出的不满情绪上升,在选举临近的背景下,援乌计划逐步向“间接支持”转型,新一轮援助更多通过北约平台进行,北约国家被要求自行掏钱购买美国武器,再转交乌克兰,这种模式实际上减轻了美国财政压力,却加剧了欧洲内部的不满,一些国家开始质疑援助的持续性,甚至出现公开反对向乌提供更多武器的声音。 与此同时,乌克兰已经被推向谈判桌,美国早在2024年底便派出了特使前往联合国,与乌克兰代表多次会面,暗示应考虑“政治解决”,泽连斯基政府虽表面坚持“战斗到底”的立场,但内部对持续战争的可行性已有明显分歧,财政收入的下降、前线兵员的紧张、民众情绪的疲惫,让乌克兰不得不开始为和平谈判做准备,然而,手中可供谈判的筹码越来越少,尤其在缺乏稳定外援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成了极其棘手的问题。 重建问题随之浮现,世界银行、欧盟委员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24年底联合发布了一份评估报告,指出乌克兰未来十年的重建成本将超过5200亿美元,远远高于当前可获得的援助额度,这其中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的修复,还涉及社会稳定、产业恢复、医疗系统重建等多项复杂工程,而在当前高通胀与债务负担的背景下,乌克兰几乎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完成恢复。 曾有乌克兰官员提出,可将被冻结的俄罗斯海外资产用于国家重建,但这项提议在法律和国际政治层面均存在巨大障碍,即使能部分实施,所能动用的资产也不足以覆盖整体重建成本的十分之一,更现实的做法是吸引外国投资,然而战争风险、政治不确定性和腐败问题使得多数企业持观望态度,一些西方企业虽有初步意向,但往往附带过多条件,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短期内难以形成实质效益。 信息来源:解局 | 美国"援乌"600多亿美元,钱到底会去哪儿?·新华网
全世界都被北约耍了,向波兰派兵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目标曝光?9月14日,波兰国家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