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再亲的亲戚也要有边界感。 跟儿子去重庆办事,正好他姑妈也住在重庆。 到达重庆后已经是晚上8点了,我和儿子在他姑妈家附近找了家酒店住下。 其实出发前,姑妈就反复说“来了直接住家里,酒店又贵又不自在”,我嘴上应着,心里却早有打算。倒不是跟姑妈不亲,只是她家里住的是老小区的两居室,女儿刚上高中,正是需要安静的年纪,我们俩突然住进去,难免会打乱人家的生活节奏。再说办事要跑好几个地方,住酒店也更灵活,省得每天早出晚归打扰他们。 放好行李,我给姑妈打了个电话,说已经安顿好了,明天上午忙完手头的事,中午过去看她。姑妈在电话里嗔怪我“太见外”,却也没再多说,只叮嘱我们“晚上别出去乱逛,重庆路绕,小心迷路”。挂了电话,儿子不解地问:“妈,为啥不住姑妈家呀?住酒店多花钱。”我摸了摸他的头:“咱们来是办事的,不是来添麻烦的。亲戚之间处得舒服,才走得长远。” 第二天上午,我和儿子去政务大厅提交材料,没想到流程比预想中复杂,折腾到下午两点才忙完。我赶紧给姑妈打电话道歉,说中午赶不过去了,姑妈却笑着说:“没事,我炖了排骨汤,你们忙完直接过来,汤还热着。” 到姑妈家时,门刚敲了两下就开了,姑妈系着围裙,手里还拿着锅铲:“可算来了,快进来,饭马上就好。”客厅里,表妹正趴在桌上写作业,看见我们,赶紧起身打招呼,还给我们端来洗好的李子。吃饭时,姑妈一个劲地给我们夹菜,说“重庆菜辣,你们要是吃不惯,我再给你们煮碗清汤面”,又问我们办事顺不顺利,要不要她帮忙找熟人。我连忙说“都顺利,不用麻烦”,心里却暖暖的——亲戚的关心,从来都是这么直白又实在。 吃完饭,姑妈说要带我们去洪崖洞逛逛,说“来了重庆,不去洪崖洞等于白来”。我们跟着她穿过热闹的小巷,她一边走一边给我们介绍:“这家小面摊开了二十年,味道特别正宗,下次带你们来吃”“前面那个路口拐过去,有卖陈麻花的,是重庆老字号”。儿子跟在姑妈身边,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问东问西,姑妈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逛到晚上8点,姑妈要送我们回酒店,我赶紧说“不用,我们自己打个车就行,您早点回去陪表妹写作业”。姑妈拗不过我,只好给我们指了打车的地方,还反复跟司机确认“到XX酒店,走最近的路,别绕远”,才放心地跟我们道别。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白天忙着办事,晚上偶尔会跟姑妈约着一起吃饭,但每次都提前说好“我们请您,就当谢谢您的照顾”,姑妈推辞不过,也只好答应。有次吃饭时,姑妈说:“其实一开始我还怪你见外,不住家里,后来想想,你说得对,亲戚之间确实要有点边界感,这样谁也不委屈,相处着也轻松。”我笑着说:“主要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等您家表妹放暑假,我们再来,到时候住家里,好好跟您学学做重庆火锅。” 办事结束那天,我们要回北京,姑妈一大早就在酒店楼下等我们,手里拎着一大袋特产:“这是陈麻花,给你爸妈带的;这是火锅底料,你们回去自己煮;还有这个,是表妹给你儿子买的文具。”我推辞着不要,姑妈却硬往我手里塞:“都是不值钱的东西,拿着,不然我不高兴。” 车子开动时,姑妈还站在路边挥手,儿子趴在车窗上喊“姑妈再见”,我心里突然有点感慨——其实亲戚之间的边界感,从来不是疏远,而是尊重。尊重对方的生活节奏,不随意打扰;体谅对方的难处,不勉强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却又不缺少关心。这样的亲戚关系,才能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香,越走越近。 回到北京后,我给姑妈寄了箱北京的烤鸭,附上一张纸条:“谢谢您的照顾,等暑假我们再去重庆吃您做的火锅。”没过几天,姑妈给我发来微信,说烤鸭特别好吃,表妹还说“等哥哥来,我带他去爬南山”。看着微信里的文字,我忍不住笑了——原来好的亲戚关系,就是这样:有边界,有尊重,有牵挂,更有说不完的家常和盼不完的相聚。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人情往来的界限 人际边界感
一位75岁的云南大爷,徒步到四川会理找朋友,8月29日,路上遇到好心人开车带他找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