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2日,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在医院完成了检查后,告诉

语蓉聊武器 2025-09-20 15:40:30

1964年12月22日,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在医院完成了检查后,告诉司机:“请开车送我去灵谷寺看看。”不久,汽车抵达灵谷寺,曾昭燏让司机在车里等她,随后她登上了南京灵谷寺,从66米高塔一跃而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留有短短8个字。 南京博物院的展柜里,一只商周青铜觚的标签总被人悄悄打量。 上面是娟秀的小楷:“曾昭燏,1939 年 6 月清点”,标签边角卷着毛边,像是被无数双手摩挲过。 可很少有人知道,写下这行字的女人,最后会在灵谷寺的高塔下,留下一张只有 8 个字的字条。 1964 年 12 月 22 日,南京的冬天冷得钻心。 曾昭燏从医院出来,让司机送她去灵谷寺。 车停在山脚下,她递了个苹果给司机,轻声说 “你在车里等”,便裹紧新棉袄往塔的方向走。 等人们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倒在 66 米高的灵谷塔下,大衣口袋里的字条上,写着 “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这个到最后还在体谅他人的女人,一辈子都在护着别人不珍惜的东西。 1948 年冬天,南京乱得厉害,国民党要把故宫的文物运去台湾,曾昭燏直接在会上拍了桌子:“运走一件,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她拉着徐森玉等老专家,一次次跟当局交涉,还写信给筹备处主任杭立武,硬把已经装箱的 852 箱文物截了下来,里面就有现在国家博物馆里的司母戊鼎。 有人打趣问她啥时候办喜酒,她晃着茶杯笑:“早嫁给博物院当新娘子喽。” 没人想到,这个敢跟当局叫板的女人,出身于曾国藩家族 —— 她是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 1909 年在湖南荷叶镇出生时,算命先生说她五行缺火,家里便给她取了 “昭燏” 这个名字。 谁能料到,这簇 “火” 后来会烧进考古界,成了照亮西南考古的光。 1935 年,两个哥哥凑钱送她去英国伦敦大学学考古。 那时候考古是苦差事,连壮小伙都嫌累,她却铁了心要学。 在伦敦啃硬面包做研究时,国内打了起来,她连毕业典礼都没去,跟学校说 “同胞在流血,我戴方帽子给谁看”,还把省吃俭用攒的英镑和金戒指捐给了国内军队。 1938 年秋天,她坐船回上海,中央博物院的李济早就等在码头。 回国后,她跟着文物往西南转移,在云南苍山挖遗址时,日本飞机贴着山头飞,探方里的陶片还热着,她就趴在马灯底下写报告,“苍河文化” 这个说法,就是那时候定下来的。 后来到了四川李庄,她穿棉拖鞋徒步 15 里山路调查文物,缺测绘工具就用棉线量古墓,没相机就手绘文物图,在煤油灯下写完了百万字的考古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了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立下规矩 “文博人员不能私藏古董”,自己先把家里的清同治瓷茶具捐了出去。 日子过得俭省,用旧信封翻面写信,掉在桌上的饭粒都要捡起来洗着吃,可稿费全用来接济困难员工,抗美援朝时还捐了所有积蓄。 有回修复文物的潘师傅没钱回家,她直接掏了自己的工资,还跟人道歉。 可这样的人,却没躲过时代的坎。 1957 年,二哥曾昭抡被打成右派,连带着曾家祖上都成了 “黑材料”,曾国藩的画像从祠堂摘下来时,族老用拐棍戳着地骂。 她被逼着写检讨,纸上满是 “封建余毒”“反动血统”,写完压在砚台底下,半夜又偷偷烧掉,火苗映着墙上的考古图,不知道她那会儿有多绝望。 后来她常去灵谷寺散心,看塔的老僧让她抽平安签,她摆摆手说 “南唐的石头比签文灵验”。 1964 年,她收到人大代表证书,却跟同事苦笑 “这个也救不了我”。 冬至那天,她换了件新棉袄,最后看了眼博物院的方向,就走上了灵谷塔。 她走后,陈寅恪写了悼诗 “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 直到 2009 年她百年诞辰,南京博物院展出她的手稿,人们才发现她还有 37 项没完成的考古计划。 其实像她这样的人还有不少,抗战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不顾战火踏遍 15 省,测绘两千多处古建筑,都是拼了命护着文化根脉。 现在再看那只商周青铜觚的标签,娟秀的字迹还很清晰。 只是不知道,路过的人会不会想起,1964 年那个冬天,有个叫曾昭燏的女人,用一辈子护了无数国宝,最后只留下 8 个字,轻轻说着 “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