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炎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在位期间,他不仅裁抑了宦官,还平定了藩镇昭义的叛乱。

浩然说文史 2025-09-22 23:46:28

唐武宗李炎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在位期间,他不仅裁抑了宦官,还平定了藩镇昭义的叛乱。 唐朝中期以后,宦官专权的现象十分严重,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方面宦官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唐武宗李炎虽然是被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所拥立的,但却深知宦官对唐朝政权的影响,于是对宦官进行了整治。 在唐武宗即位之后,他诏令有才能的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为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辅佐自己进行治理。会昌元年(841),原宰相李钰、杨嗣复等人因为之前属于李成美阵营被罢免,在仇士良的影响下李炎原本想将他们处死,李德裕劝说李炎改变了主意,对两人进行了赦免。 仇士良看到李德裕的存在削弱了自己对李炎的影响力,开始煽动禁军驱逐李德裕,李炎知道之后直接对仇士良进行言语威慑,仇士良惶恐不已,不久就称老病申请辞职。辞职回家没过多久,仇士良就在家里病死了。死后第二年,李炎派人在仇士良家里搜出了上千件兵器,于是剥夺了仇士良的爵位并且抄了他的家。 此外,由于唐朝自代宗以来一直都是宦官掌管神策军,宦官以神策军的武力作为自己权力的后盾肆意妄为,就连唐武宗自己的即位也是在宦官掌管的神策军武力保证下才完成的,于是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把左右神策军的军印从宦官那里要了回来,极大地削弱了宦官的影响力。 此外唐朝自爆发“安史之乱”后,由于大量边境的军队内调,外族趁机入侵,于是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为了防止外族入侵朝廷又增强了边境的藩镇;同时由于无力消灭“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朝廷只能任命投降的将领为节度使来进行制约,随后为了制约这些节度使维护统治又设置了更多的藩镇,实施“以方镇(藩镇)御方镇”的策略,唐朝陷入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到唐武宗时期,众多藩镇之一的昭义镇势力发展得十分强盛,异军突起,军队雄视山东。前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后,他的侄子刘稹[zhěn]要求承袭昭义节度使之位。 由于当时边患未平,朝廷众多官僚都建议顺水推舟任命刘稹,唯独李德裕建议讨伐昭义,李炎听从了他的建议,将昭义附近的藩镇节度使拉拢到朝廷一方,并举兵攻打刘稹,在合力进攻之下,刘稹阵营内部出现矛盾,最终被朝廷讨伐,藩镇的嚣张气焰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 参考文献: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王善飞:《略论唐武宗》,《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浩然说文史

浩然说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