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金庸回到阔别十年的老家海宁袁花镇,见到了父亲新娶的妻子,也就是他的继

憨豆大侠闯魔窟 2025-09-25 00:01:21

1946年,金庸回到阔别十年的老家海宁袁花镇,见到了父亲新娶的妻子,也就是他的继母。可是,金庸看到她十分尴尬,而继母看了他好一会儿,突然伸出双臂紧紧抱住他,失声痛哭。 这个让金庸愣在原地的女人,正是他童年时最亲密的丫鬟顾秀英。她十一岁因家贫被抵押到查家,伺候金庸的祖母,后来专门照顾小少爷查良镛(金庸的本名)。 晴天时两人手牵手走过田间小路去学堂,雨天她就背着金庸合撑一把伞回家。谁能想到,十年烽火过后,昔日的玩伴竟成了父亲的续弦妻子。这层身份的巨变,让重逢的瞬间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金庸这次回乡,本是怀着喜悦与期盼的。自1937年离开家乡求学,他经历了太多变故。 日军攻陷海宁,查家祖宅在战火中受损,那些世代积累的藏书也荡然无存。最让他心痛的是,母亲徐禄在逃难途中不幸病亡。父亲查枢卿悲痛欲绝,家族四散逃难。 而顾秀英在乱世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独自守护查家老宅。她将族谱、古籍藏进墙缝和地窖,甚至靠给人洗衣、做针线活维持生计,却始终未变卖查家一件古董。她的坚守,让查家在战后还能找到一丝根脉。 父亲为感谢顾秀英的恩情,决定娶她为续弦。这在当时的江南士族中极为罕见,一个丫鬟成为正式夫人,需要族人认可。但战乱早已打破了旧有的社会结构,生存与恩义成了更重要的纽带。 一只瓷鹅、一块糖年糕,藏着跨越十年的思念 晚饭后,顾秀英拿出一个蓝布包裹,里面是金庸小时候玩过的铜铃、瓷鹅,还有一块早已硬得像石头的糖年糕。她说这是按照查家过年的老规矩做的,每年都做一块,等着少爷回来。 更让金庸动容的是一个详细的账本,记录着战乱期间查家的每一笔开支。这个不识字的女人,为了管好这个家,特意请人教会了记账。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平凡女性用尽全力撑起的屋檐。 金庸后来在香港回忆,那块年糕他一直带在身边。临别之际,他对顾秀英许下承诺:“杭州离家很近,我会常常回来的,您要照顾好这个家,我还要回来跟您一起吃糖炒年糕呢!” 一句未能兑现的承诺,成了永生的遗憾。 然而,这个简单的约定最终未能实现。金庸此后漂泊香港,创办《明报》,并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但故乡和故乡的人,却成了他心中难以触碰的伤痕。1950年代,他的父亲查枢卿在海宁被枪决。 继母顾秀英在1958年因变卖老房换取粮食,被诬告为“地主婆反攻倒算”,遭受了三天三夜的毒打。但她对儿女说:“什么苦我都能忍受,只盼着养大你们,有书念,对得起你们早死的父亲。” 金庸多次回到海宁,却再也没有踏入袁花镇的老宅。他的同父异母弟弟查良楠多次期盼与二哥见面,甚至侄女在香港当面邀请他回家,但最终都未能如愿。很多人推测,家庭惨痛变故成了金庸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尽管未能再回家乡,金庸并未忘记顾秀英。他后来创作的《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与丫鬟瑞芳的互动,就源于他和顾秀英的往事。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顾秀英的影子,平凡却不平庸,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坚守信念。 1989年,顾秀英去世,金庸写下长达六千多字的纪实散文《月云》,深情追忆这位平凡的继母。他没有添油加醋,只是实打实地记录了她的苦与善。 大时代里,每个人都像一粒沙,却被情感拴成了沉重的锚。 金庸与顾秀英的故事,远不止于一场充满戏剧性的重逢。它映射了战乱如何颠沛流离,打破既有的社会结构和人伦常态。两个平凡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一个从丫鬟到继母,用尽全力在苦难中守护一个家;一个从世家少爷到漂泊游子,将复杂的人生体验化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他们的情感,超越了主仆和母子的界定,沉淀为一份深沉而复杂的牵挂。那份未能一起再吃的糖年糕,成了永远留在心底的甜与憾。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金庸:侠士另一面的念母柔情》 《收获》杂志(金庸散文《月云》)

0 阅读:942

猜你喜欢

憨豆大侠闯魔窟

憨豆大侠闯魔窟

憨豆大侠闯魔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