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灭亡,是否可以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

宋安之 2天前 阅读数 56 #历史

很多人认为明朝至灭亡时,已经发展出君主立宪制的雏形,假以时日会成为君主立宪制,那么真有这种可能吗?

首先君主立宪制的最大特点是君主是“虚君”,这样体制下的君主,大多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职责多是礼仪性的,即使是有权力大一些的君主,但也是受到极大限制,达不到君主专制的地步。

而明朝和清朝则是中国历史上君权高度集中的两个朝代,是君主专制的巅峰,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和清朝建立军机处。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由皇帝亲裁国政,直统六部,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问题,使得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不过皇权得到空前强化的同时,也意味着皇帝要承担丞相的责任,要亲理庶政,即使明太祖朱元璋精力旺盛都有些扛不住,更不用说之后那些懒人皇帝,因此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应运而生,虽然之后内阁权重越来越大,内阁首辅也有丞相之称,但内阁仅有“票拟”建议权,远远不及真正的丞相。

同时为了制衡内阁,避免内阁一家独大,进而起到事实上的丞相作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又成立司礼监来制衡内阁,司礼监太监拥有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可以有效制衡内阁。

简单来说,明朝的内阁不是分皇帝之权,而是集中皇权的辅助机构,是皇权的依附品。

到了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这个完全听命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成为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并无独立决策权,仅负责传达和执行皇帝旨意,原本由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的权力被完全收归于皇帝,削弱了传统官僚体系,诸如内阁的对于皇帝的制约,皇帝的旨意可以直接跳过内阁和六部进行贯彻,使得行政效率提高,权力也完全集中于君主之手,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发展到巅峰。

虽然明朝的皇权集中不及清朝,但也只是仅次于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像崇祯帝身为末代皇帝,也是大权在握,甚至可以说是最具有实权的亡国之君,他杀大臣如屠猪狗一般。

他在位17年,以重要大臣来说,是杀内阁大学士2人:薛国观、周延儒。杀总督七7人: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 、范志完、赵光忭。杀巡抚11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

一个末代皇帝都有如此威势,更何况其他明朝皇帝,明朝十六帝可以说都是实君,跟“虚君”是一点边都不沾的。

所以明朝根本没有发展出所谓的君主立宪制的雏形,更不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的,明朝与君主立宪制最接近的地方,可能就是明朝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叫做内阁,而英国的最高行政机构cabinet被翻译为内阁,因此两者的名字一样罢了。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明朝有着君主立宪制的雏形,最大原因是认为明朝皇帝多是怠政,大部分政务由内阁处理,皇帝有一种“虚君”的感觉,因此假以时日可能会成为君主立宪制,其实就是因果颠倒了。

明朝皇帝之所以可以怠政,就是因为皇权集中了,有着内阁辅助,同时还有司礼监制衡内阁,皇帝居中调节,只需要管大事就可以,可以灵活处理政务。如果想亲力亲为了,那么可以日理万机。想偷懒了,那么大部分政务交由内阁和司礼监做就行,只需要拍板大事便可以。

能偷懒,又不害怕大权旁落,在这种制度框架之下,皇帝的惰性自然被无限放大,而且后世之君多是不思进取之辈,唯一有进取之心的明英宗朱祁镇,还冒冒失失来了一场土木堡之变,又称之为明堡宗,有着这样的例子,后世皇帝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因此多是偷懒怠政,是充方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诸如嘉靖帝爱炼丹,天启帝爱做木匠活,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想励精图治的崇祯帝,还不是当皇帝的料,是越努力局面越坏,最后明朝灭亡。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评论列表
  •   冰圣幽紫竹  发布于 2025-05-11 06:46:01  回复该评论
    明朝如果搞君主立宪制,那么江南地区一分钱的税都不会交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宋安之

宋安之

悠悠九州沧,一朝多少英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