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五年的婚姻困局,把“孕妇泰国坠崖案”当事人王暖暖推上了舆论风口。这位曾被丈夫推下34米悬崖、全身17处骨折的幸存者,如今被困在一张结婚证里——律师告诉她,若按常规程序,可能要等到70岁才能解除婚姻关系。这场现实版“消失的她”,撕开了跨国婚姻纠纷的残酷真相。 2019年6月,王暖暖在泰国乌汶府帕登国家公园被丈夫俞某冬推下悬崖,命悬一线时被路过的游客救起。这场蓄意谋杀未遂案震惊中泰两国,2023年俞某冬被泰国法院判处33年零4个月监禁。但比身体创伤更难愈合的,是法律层面的婚姻枷锁——俞某冬在泰国服刑期间,王暖暖无法在国内启动离婚程序,而等其服刑期满回国时,王暖暖已年近七旬。 这场荒诞的“婚姻马拉松”,暴露出跨国法律协作的深层困境。王暖暖的代理律师柳锦目透露,案件已在南京秦淮法院立案,但因被告在泰国服刑,诉讼文书需通过司法部向泰国司法部转交,再由泰方送达监狱。这个涉及两国司法系统的流程,如同在迷宫中穿行,开庭时间、方式至今未定。更讽刺的是,俞某冬竟开出3000万“离婚费”的条件,将婚姻解体明码标价。 当法律程序变成时间游戏,受害者的权益该如何保障?王暖暖的遭遇绝非个例。据统计,我国每年处理的涉外婚姻案件中,约30%因被告在国外服刑或失联陷入僵局。这些案件中,原告往往要承受双重伤害:既要面对身体创伤,又要承受法律程序的精神折磨。就像王暖暖说的:“我不仅要和死神赛跑,还要和时间赛跑。” 但这场困局并非无解。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对于被告在国外的案件,可通过视频开庭、委托送达等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南京秦淮法院已表示将采用视频开庭,这无疑是积极信号。更值得关注的是,王暖暖尝试通过签订离婚协议的方式解除婚姻,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或许能为类似案件提供新思路。 在这场法律与时间的较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女性的抗争史,更是整个司法体系应对新型犯罪的考验。当婚姻成为加害者的武器,当法律程序变成二次伤害的工具,我们是否该反思:如何让司法更高效?如何让受害者少些等待? 王暖暖的遭遇,让每个关注者都成了“局中人”。我们无法替她承受痛苦,但可以发出声音:你支持通过国际司法协作加速离婚程序吗?你认为3000万“离婚费”是否合理?当法律遇上人性,我们该如何守护公平正义?这场关于婚姻、法律与人性的讨论,需要你我的参与。 (案例来源:都市现场)
大家还记得吗?那个在泰国被丈夫推下悬崖的王暖暖,儿子已经一周岁了。更不可思议的是
【32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