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有一个富翁,生前将钱借给穷人,又将借条烧掉,但临终前却告诉儿子:“借条放在锦盒里”,儿子打开盒子一看,幡然醒悟,此后竟比父亲还富有! 李家的大院,老槐树下总是人来人往,他们从街头巷尾赶来,打着寒颤,搓着手指,小声问:“李老爷在吗?”没有人不认识李老爷。 济南城里,谁家日子过不下去了,总能在这座宅子里找到一线希望。 李老爷姓李名守义,五十来岁,胡子花白,穿着不讲究,手里总是捏着一串破旧的算盘珠。 最奇怪的是,他借钱,从不让人写借条,有人怕记不清,偷偷在门槛下刻了字,他却笑着摇头:“刻心里,比刻纸上牢靠。” 那年冬天,雪下得格外大,李老爷坐在堂屋,炭火烧得噼里啪啦,门一开,风卷着雪花灌进来,街坊王大娘裹着破棉袄站在门口,低头说:“老爷,家里娃儿发烧三天了,能不能借点钱买药?” 李老爷没多问,从怀里掏出十两银子递过去,王大娘哆嗦着想磕头,他摆手:“回家吧,照顾好孩子。”等人走远,他才轻声嘟哝:“做点善事,别图回报。” 但李老爷有个儿子,李罗升,二十出头,皮肤白净,常年一身新衣,街上开了新赌坊,他第一个冲进去。 朋友请吃酒,他从不推脱,李罗升心里不明白,父亲的钱花在别人身上,自己却总是被念叨:“你得有点出息啊!” 李老爷晚年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有天夜里,他把儿子叫进房间,屋里点着一根蜡烛,照得他脸上满是影子。 他说:“罗升,爹快不行了,你总觉得我傻,把钱借给人家白搭,我告诉你,所有借条都在锦盒里,记住,等我闭眼了,再打开看。” 李罗升一听,心头一紧,父亲到底还是有安排的,那晚,他一夜没睡,想着锦盒里是不是藏着一沓金灿灿的借条,想着怎么挨家挨户讨回来。 李老爷去世那天,城里下了细雨,棺木抬出门口,邻里们自发来送,有的低头擦眼泪,有的悄悄把几个铜板塞进棺材角落里,李罗升混在队伍里,眼睛一直盯着父亲留下的那个锦盒。 等人散尽,他关上房门,把锦盒抱在怀里,心跳得厉害,打开一看,里面没有银票,没有欠条,只有一本厚厚的《朱子家训》和一封信。 信纸很旧,字迹却端正,父亲写道:“罗升,做人要有德,做事要有信,你父亲这一辈子,借出去的钱,已经还回来了,不是银子,是人心。你不信,可以试一试。” 李罗升愣住了,他翻遍锦盒,什么都没有,心里又气又恼,觉得被骗了。 但又不甘心,第二天一早,带着父亲的遗物,去街上转,以前父亲借过钱的王大娘、张铁匠、刘秀才,他挨家挨户走过去。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王大娘看见他,拉着进门:“罗升啊,别嫌脏,坐坐。” 张铁匠见他来,立刻把家里最好的酒拿出来,刘秀才更是感慨:“李老爷子是个好人,咱们都记得。” 有人主动送来一篮鸡蛋,有人帮忙修补家里的屋顶,李罗升忽然发现,虽然没有借条,但父亲留下的,是整条街的信任和人情。 这些人不欠他钱,却愿意帮他,愿意把好东西给他,愿意替他说话。 李罗升改变了,他开始打理家里的生意,遇到困难,四邻八乡的人都来出主意。 有人送来货源,有人帮他管账,几年下来,李家生意越做越大,最后竟比父亲还富有,城里人都说:“李家的福气,不是银子,是人心。” 其实,李老爷留下的锦盒,就是一场考验,借出去的钱,烧掉借条,看起来像是亏本买卖,实则种下了信任和善意,等到有一天,儿子落难时,这些人情和信任就会变成一张无形的网,把他托起来。
请收起你的表演!快一点转学,全家离开济南吧。你不是说全家离开的吗?不是确定不接受
【29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