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刘德华收到一封内蒙古粉丝来信:“我很穷,这辈子都听不起你演唱会,下辈子你还叫刘德华好吗?我一定攒够钱去看你的演唱会。”刘德华不顾团队阻拦,坚决要把演唱会的第一站定在了内蒙古的呼和浩特。 2007年3月的一个傍晚,北京刚刚下过一场小雪,空气里全是泥土和汽油味,刘德华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回到酒店。 他本来没什么心情再理粉丝信件,但那晚助理坚持,把一摞信放到他房间的茶几上。 其中一封信格外显眼,信封有些脏,边角甚至被烫过一个小洞,刘德华习惯性地拆开,信纸粗糙、带着明显的毛边,字迹稚嫩又有些倔强。 那句“下辈子你还叫刘德华好吗?”就在第五行,旁边还有一滴干涸的水渍,信的结尾处,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拼音首字母和很简短的祝福。 刘德华读完,突然有点出神,他把信纸折起来,放进西装内袋里,那晚他没有像以往那样点外卖,也没练歌,而是一个人坐在窗前发呆,脑子里反复回想信里那几个字。 凌晨两点多,他才睡下,第二天上午,他一进会议室就说:“今年巡演第一站,去呼和浩特。” 现场一片寂静,策划总监忍不住开口:“华仔,那边没市场,票房可能撑不起场地费用。” 项目经理也补充:“内蒙古的交通和安保都不理想,媒体资源也少,我们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刘德华没怎么多说,掏出那封信,递给大家,他只是说:“我想去,我一定要去。” 会议室的气氛变了,没人再争辩,所有人都低头看那封信,那一刻,刘德华脸上没有一丝犹豫,反而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呼和浩特的演唱会准备得很仓促,场馆是当地最好的体育中心,但设备比不上大城市。 音响师提前一周到场调试,舞台是从天津调车拉过来的,现场刮着大风,搭建工人戴着手套,嘴里直嘟囔“没想到刘德华会来这里”。 演唱会当天,呼和浩特气温只有4度,下午四点,场馆门口已经开始排队,有人穿着棉大衣,有人蹲在地上嗑瓜子,有人拎着被子等进场。 检票的时候,一个小女孩拿着手写的海报,被保安拦下,她哭着说:“我想让刘德华签个名”保安最后还是放她进去了。 后台,刘德华在化妆间坐着,门口时不时传来风声,助理递来一张名单,说是本地媒体采访提纲。 他随手翻了几页,但心思始终不在上面,他问:“有没有收到那封信的人联络?”助理摇头,说没有。 晚上七点,演唱会正式开始,现场灯光打下去,观众席里坐满了人,刘德华唱到第三首歌的时候,突然停下来,走到舞台边沿。 他从西装口袋里拿出那封信,面对全场说:“今天来呼和浩特,是因为有人给我写了一封信,我很想见见她。” 台下有一阵窃窃私语,前排的观众抬头张望,刘德华把信收好,继续唱歌,那晚,他的嗓子有些沙哑,唱到《男人哭吧不是罪》的时候,歌词突然变得格外刺心,场下不少观众跟着哼唱,甚至有人偷偷抹眼泪。 舞台灯光扫过观众席,有人流着泪,有人笑着挥手,还有人一直在寻找那个写信的女孩。 演唱会快结束前,工作人员在场外问了好几轮,有没有谁写过信给刘德华。有人举手,有人摇头。 最后,还是没人找到那位粉丝,刘德华下台以后,和导演组开了个短会,他问:“能不能把今晚的门票名单都留下?”导演点头答应了。 演出结束后,刘德华没走VIP通道,而是从侧门绕到场馆外,他看到有人还在等公交,有个穿棉袄的小伙子唱着《冰雨》,身边站着一对母子,孩子冻得直跺脚。 刘德华停下来,掏出兜里的一叠签名照,让助理分给外头还没走的粉丝,那一刻,风很冷,呼和浩特的夜晚很沉,但气氛却无比温暖。 演唱会第二天,呼和浩特当地的报纸头版刊登了一张照片——刘德华在舞台上举着那封信,身后是现场三万名观众的灯海,报纸的标题只有一句话:“刘德华,带着信,真的来了。” 那一周,关于这场演唱会的讨论刷爆了当地的论坛,有人说家里条件不好,连票都买不起,就在场馆外听了一夜;有人说,第一次觉得偶像距离不是遥不可及。 还有人认出了那封信的拼音,说可能是她认识的一个同学,但最终没人确定。 几个月后,刘德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被问起这件事,他笑着说:“有的人一辈子可能都见不到偶像,但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心愿会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事。” 那之后,呼和浩特成了刘德华歌迷心中的特殊城市,很多粉丝来这里朝圣,找当年演唱会的老场馆,拍照留念。 这场演唱会没有赚多少钱,但刘德华说,这一站的意义,不是票房,也不是流量,而是让那些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梦想,突然变得有温度、有分量。 很多年后,呼和浩特的那场大风还在吹,场馆的座椅早已换新,台下的观众也换了一茬又一茬。 但那封信、那张照片、还有刘德华在台上读信的画面,却留在了每一个在场的普通人心里。
看了刘德华的线上直播演唱会,驳斥网友提的十大质疑!1.网友质疑这到底是直
【10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