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个外地商人向李时珍求诊。李时珍号完脉后,发现商人得了绝症,不便明说,给他开了药,嘱咐他赶紧回家,生怕他死在半路上。哪知一年以后,外地商人拿着谢礼来找李时珍。 李时珍看病,靠的不光是医书上的死理,更多的是他那一双“火眼金睛”和一颗比针还细的心。有一次,他出诊路过一条被洪水冲垮的石桥,河水虽然不深,但浑浊湍急。他正发愁怎么过去,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看见了,哈哈大笑着走过来:“李先生,这水我熟,我背您过去!” 这壮汉一看就是个热心肠,不由分说就把李时珍背了起来。壮汉脚步稳健,一边走还一边说自己身体有多棒。李时珍趴在他背上,却感觉不对劲。他闻到壮汉呼吸间有一股不正常的甜腥味,再看他脸色,虽然红润,但眼白却微微发黄。 过了河,李时珍谢过壮汉,说:“老哥,我看你气色不佳,体内湿热过重,我给你开个方子,回去调理一下吧。” 壮汉一听就笑了:“先生说笑了,我这身子骨,打死一头牛都没问题,哪来的病?” 李时珍也不争辩,只是坚持给他号了脉,然后表情变得十分凝重。他告诉壮汉:“你这病现在不发作,一旦发作起来,可就麻烦了。这药方你务必收好,按时服用。”壮汉看他一脸严肃,半信半疑地接过了药方。 日子一晃过去几个月,李时珍再次路过那座桥,向村里人打听那个壮汉。一个小孩告诉他,壮汉前些日子突然病倒了,上吐下泻,浑身无力,请了好几个郎中都束手无策。李时珍心里一紧,赶紧跟着孩子去了壮汉家。 一进门,就看见壮汉面如金纸地躺在床上,旁边围着哭哭啼啼的家人。壮汉的妻子一见李时珍,扑通就跪下了,说丈夫病重时才想起他的话,可那时候再吃药已经晚了。 李时珍上前一把脉,摇了摇头说:“幸好我来得及时,还有救。”他当即让人去河里捞一种特殊的鲤鱼,配上几味草药,亲自熬制鱼汤。他嘱咐家人,每日给壮汉喂食,不出一个月,病必能好。 一个月后,壮汉不仅病好了,身体比以前还要结实。这件事传开后,李时珍“神医”的名声更响了。 但李时珍自己心里清楚,医术再高,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那个绸缎商人的事,就一直是他心里的一个疙瘩。 转眼一年过去了。这天,李时珍正在整理《 本草纲目 》的草稿,为一个叫“曼陀罗花”的药草功效发愁。他听说这花能麻醉人,想亲自尝尝,又怕剂量不对出了岔子。正纠结呢,门外一阵喧哗,一个仆人跑进来说:“先生,外面有位王掌柜,带了好些贵重礼物,指名要见您!” 李时珍一愣,姓王的掌柜?他想不起来。等他走到前厅,彻底呆住了。只见一年前那个被他“判了死刑”的绸缎商人,正满面红光地站在那里,身后还跟着几个伙计,抬着沉甸甸的谢礼。 “李神医!我可算又见到您了!”商人一见李时珍,激动得差点跪下。 他连忙把商人请进内堂,急切地问道:“王掌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商人那天拿到药方,心里万念俱灰。他觉得自己活不长了,生意也不做了,家当也分给了伙计,自己则雇了条船,打算一路游山玩水回到老家,死在路上也算看过风景了。 船行到一半,路过一个叫“百草山”的地方,他听说山上有座古寺,寺里的老和尚佛法高深。他心想,不如去拜拜佛,求个来世安宁。 他把李时珍开的药吃完了,也觉得没什么起色,就索性停了。在寺里,他每日跟着僧人吃斋念佛,粗茶淡饭。那寺里的斋饭,用的都是山上采的野菜,水是清冽的山泉。住了不到一个月,他感觉身体竟然轻松了不少,胃口也开了,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他索性在山脚下租了个小屋住下来,每天上山砍柴,下地种菜,把万贯家财忘得一干二净。就这么过了大半年,他发现自己不仅没死,身体反而越来越好。 他这才想起李时珍,觉得是神医的药方显了灵,于是特地备上厚礼,前来感谢救命之恩。 李时珍听完,沉默了良久。他再次为商人号脉,这次的脉象沉稳有力,生机勃勃。他反复思索,突然恍然大悟!他问商人:“你之前是不是特别爱吃一种腌制的河鲜?” 商人一拍大腿:“神医真是神了!我家乡产一种腌糟鱼,我从小就爱吃,一天不吃就难受!” 李时珍长舒一口气,笑了。“我明白了,你得的不是绝症,是一种叫‘食厥’的病。” 原来,那种腌鱼里含有一种微量的毒素,长年累月地吃,就会在体内积聚,造成类似“脱阳”的假象。李时珍当初只凭脉象,确实断错了。而商人后来断了那腌鱼,又在山里清心寡欲,误打误撞地把体内的毒素排干净了。 真相大白,李时珍没有丝毫尴尬,反而对着商人深深作了一揖:“王掌柜,是我学艺不精,险些误了你。你这一趟,也给我上了一课啊!” 他坚决不收谢礼,反而把自己新研制的一些调理身体的药丸送给了商人。这件事之后,李时珍对自己的医术更加谨慎。他把这个病例详细地记录下来,写进了《本草纲目》的手稿里,旁边还注了一行小字:“医者父母心,然天地之大,病症万千,岂能尽知?唯有虚心求索,方能不负所托。”
有一天,一个外地商人向李时珍求诊。李时珍号完脉后,发现商人得了绝症,不便明说,给
趣史小研究
2025-09-27 14:40:4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