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黄帅平静的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而是选择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谁

斜烟白兔 2025-09-30 15:08:20

2017年,黄帅平静的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而是选择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谁又知道,她曾经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一个普通女孩的日记,怎么就搅动了全国的风云?她13岁时写下几句对老师的看法,却意外卷入时代大潮,成为人人谈论的焦点。几十年后,她悄然离去,没留下只言片语,只剩时间去评说那段往事。谁能想到,这背后藏着多少家庭的起落和个人的坚持? 黄帅小时候住科学院宿舍,早起走路去上学,进了中关村第一小学,学习挺用功,课上爱举手,课下跟同学玩闹。五年级时,扎两条辫子,爱看书,偶尔在本子上画画。家里晚饭时,父亲从实验室回来,大家聊些简单的事,她听着不插话。 1973年秋天,她在日记里记了对班主任齐鸿儒教育方式的看法。那天有同学不守纪律,齐鸿儒说想用教鞭敲头,她觉得这话说重了,老师该温和点引导学生。她写完就把本子放书包里。第二天,齐鸿儒查日记,看到后用红笔批,说这是拆老师台,降低威信。 课后叫她去办公室,叉腰大声说不对。她低头捏衣角,没吭声。下午班会,齐鸿儒让大家讨论她的日记,有人先说她不尊重老师,其他人跟上,声音越来越大。她坐那儿脸红,按着膝盖。几天后,同学躲着她,走廊绕道,操场看她。 两个月里,齐鸿儒让同学划清界线,不学她。她课堂上孤零零,举手没人理。母亲问,她摇头不说。压力大了,她决定写信求助。晚上台灯下,写给北京日报,讲班级事,说自己是红小兵,爱党,只写真话,但老师抓着不放。 写好投邮筒。编辑觉得教育有问题,12月12日北京日报登日记选段和信,标题说挑战旧习。几天后人民日报转载,全国都知道她。她叫反潮流革命小闯将。学校领导谈她话,安排外出。她生活变了,被带去各地学校单位。 第一次在北京中学上台,握话筒,从批注讲到班会同学指她,到写信。声音稳了,听众鼓掌。后来报告多,她翻笔记讲。几个月里,她从学生变公众。全国学校议日记,老师群体受影响。学生学她提意见。她报告重复讲,调整姿势发言。旅行多,这让她见识广。 形势变后,黄帅家遭打击。父亲丢职位进监狱,母亲病倒,妹妹小,她16岁扛家。白天找活干,晚上照顾妈妹,压力大。高考恢复,她复习硬考上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读书时,多次写信上访,为爸申冤。1981年,父亲出狱复职。 毕业去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专注数据处理。1986年去日本留学,进东京大学读硕士,七年里拿学位,在三和研究所攒经验。1996年生儿子,暂回家带孩子,当妈体会责任。1998年回国,继续科研,在信息系统优化有成绩。 她低调工作,不爱出风头。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里,她埋头研究,把过去时间追回。癌症确诊后,积极治,但2017年还是走了。

0 阅读:28
斜烟白兔

斜烟白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