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开第一枪!金一南教授说过:“如果不是1988年陈伟文将军果断亮剑,击沉越军三艘军舰,就没有如今这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我国领土也会受到越南的侵略。”当年赤瓜礁的那场枪声,不仅守住了南沙,也彻底改变了南海的局势。 主要信源:(新浪军事——中越314海战31周年:一战成名后他的名字却隐没历史中) 1988年3月14日清晨,南沙赤瓜礁海域风平浪静,海水在朝阳下泛着粼粼波光。 中国海军502舰的甲板上,水兵们正在进行日常操练。 突然,观测哨报告发现越南军舰正在逼近赤瓜礁。 指挥室里,陈伟文放下手中的望远镜,眉头微微皱起。 这位经验丰富的海军指挥官意识到,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涌动。 事情要追溯到一年前。 1987年初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会议,决定在全球建立海洋观测网络。 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中国在南沙群岛建设第74号海洋观测站。 这个决定让中国有了正当理由加强在南沙的军事存在,但也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密切关注。 越南方面反应尤为激烈。 早在1975年越南统一后,他们就陆续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多个岛礁。 得知中国要在永暑礁建设观测站后,越南海军加紧在南沙海域的活动,企图阻挠中国施工。 接到护航任务时,陈伟文刚被任命为榆林基地参谋长。 上级给他的指示很明确:既要确保科考队顺利完成建站任务,又要避免事态升级。 这份"五不一赶"的指示看似简单,实则让陈伟文倍感压力。 如何在复杂局势中把握分寸,考验着这位指挥官的智慧。 1988年3月初,陈伟文率领护航编队从榆林港启航。 舰队包括502、531、556三艘护卫舰,船上还载着科考队员和建站物资。 航行途中,陈伟文多次组织作战会议,研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他特别强调: "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但绝不能主动挑衅。" 3月13日,编队抵达赤瓜礁海域。 科考队员开始进行勘测作业,海军官兵则在外围警戒。 果然,越南海军也派出三艘军舰前来。 双方在礁盘附近形成对峙,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次日清晨,越军采取行动。 他们派出小艇运送士兵登上赤瓜礁,还在礁盘最高处插上越南国旗。 中国海军立即派出杨志亮带领的突击小组上前交涉。 双方士兵在齐腰深的海水中对峙,最近时相距不足十米。 对峙持续了整个白天。 下午6时左右,一名越军士兵突然举枪瞄准中国士兵。 杨志亮眼疾手快,一个箭步上前推开战友。 枪声响起,子弹擦过杨志亮的手臂,鲜血顿时染红了海水。 枪声就是命令。 陈伟文在指挥舰上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还击。 中国海军官兵早已严阵以待,炮火精准命中越舰。 激烈的交火持续了不到一小时,越军两艘军舰被击沉,一艘遭重创。 此役越军伤亡400余人,被俘40多人,而中方仅杨志亮一人轻伤。 海战结束后,陈伟文指挥编队迅速撤离战场。 返航途中,他站在舰桥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南沙群岛,心中五味杂陈。 虽然取得了战术胜利,但他清楚这仅仅是开始,更复杂的局面还在后面。 果然,舰队刚返回湛江军港,调查组就登舰展开调查。他们最关心的是谁开了第一枪这个问题。 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越军先开枪,调查组仍然反复追问细节。 有人甚至质疑这场冲突会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关键时刻,中央军委领导表态支持陈伟文。 这句"起码南沙是中国的,起码仗打胜了"的评语,为事件定了性。 参战官兵最终获得表彰,陈伟文也晋升少将军衔。 但令人意外的是,1995年,58岁的陈伟文提前退休,离开了指挥一线。 时光飞逝,当年那场海战的意义日益凸显。 如果没有陈伟文的果断决策,中国在南沙就难有立足之地。 如今,永暑礁已经建成设施完善的人工岛,三沙市的设立更使中国对2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实现有效管辖。 2019年春,在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庆典上,白发苍苍的陈伟文被授予"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授奖仪式上,老人挺直腰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迟来的荣誉,是对他当年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最好肯定。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历史,那场发生在赤瓜礁的海战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更为中国经略南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伟文和他的战友们用行动证明: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如何看待“历史进入了垃圾时间”这一观点?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