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那位华人的言论源于对东海局势的忧虑,借用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旧框架,推断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难以支撑长期对抗。但这种视角忽略了时代变局。现代冲突已非单纯比拼耐力,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日本近年来军备扩张迅猛,试图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威慑,却暴露更多结构性软肋。2025财年,日本国防预算高达8.7万亿日元,较上年增长9.4%,连续多年刷新纪录。 这笔巨资主要投向远程导弹和无人机系统,旨在提升反击能力。但岛国地形限制战略纵深,东京湾等核心区暴露在海岸线上,防御成本高企。军费虽增,实际作战空间狭窄,一旦封锁海域,陆上缓冲近乎为零。这种进攻姿态看似强势,实则加剧了脆弱性,资源保障成为最大隐患。 日本高度依赖外部供应,石油进口率超过95%,主要从中东运来。 2025年上半年,日均原油进口量仍维持在2500万桶左右,任何海上中断都将瘫痪工业运转。炼油厂库存有限,交通和发电系统首当其冲,经济链条瞬间断裂。粮食自给率同样堪忧,仅38%,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小麦和大豆等主粮80%以上靠进口,2025年米价同比上涨70.7%,已引发国内不满。 耕地缩减和气候波动加剧供应压力,战时补给线一断,民生基础崩塌。这样的国情下,追求高强度军备无异于饮鸩止渴,短期炫耀或许可行,长远支撑却成奢望。 人口老龄化进一步侵蚀日本的战争潜力。2025年,65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9.4%,创历史新高,总数超过3600万。 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至59%,兵源短缺已成为现实难题。征兵广告遍布地铁,却难掩年轻人就业压力和低生育率的双重打击。预计到2040年,老龄比例将超34.8%,养老负担已占财政大头。 军营里,新兵训练规模缩水,技术岗位依赖外包。这种 demographic 危机不只影响动员力,还拖累社会凝聚。年轻人面对高房价和职场竞争,鲜有热情投身“帝国梦”,内部裂痕悄然扩大。 民意对军费扩张的抵触日益明显。2025年多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民众反对大幅增支,担心挪用民生资金。 NHK民调中,支持率仅32.5%,不支持者高达50.9%。 灾区重建和教育预算被压缩,引发街头不满。政府一意孤行,推动GDP占比达2%的目标,却忽略基层呼声。这种政策刚性与社会疲软的矛盾,削弱了战争意志。长期看,缺乏共识的军事冒险易生内耗,历史教训反复证明,民心不稳则根基难固。 美日同盟虽是日本的“安全伞”,但在特朗普第二任期下,充满变数。2025年,美国推行“美国优先”再升级,要求盟友分担更多费用,包括GDP的5%用于国防。 日美关税磋商胶着,日本汽车业面临新壁垒。 特朗普访日协调虽频繁,但承诺多为空谈,华盛顿更重自家再工业化。东京官员频频揉额计算分摊,互信渐蚀。这种“付费保障”模式,让日本命运系于他人一念,风险放大。盟友承诺的弹性,远非铁板一块,战时援助的可靠性存疑。 反观中国,工业体系完整,自给率高企,从芯片到钢铁一应俱全。海军力量迅猛跃升,福建舰2025年完成多次海试,电磁弹射系统全状态测试通过。 三型舰载机——歼-35、空警-600和歼-15T——已在舰上实现起降,编队作战能力质变。 国土广袤提供战略缓冲,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织密外交网,朋友圈稳固。这种内生韧性,让中国无需寄望外部,面对摩擦时底气十足。实力对比已悄然反转,持久战的天平向东倾斜。 那位华人的“14年论”虽有历史影子,却低估了日本的内在悖论:野心与脆弱并存,扩张与空心同在。军备投资虽亮眼,资源瓶颈和人口倒计时却如定时炸弹。民意低迷和同盟不确定,进一步稀释“撑”劲。东亚和平依赖理性克制,日本若执迷旧路,风险自吞。时代已变,借古喻今需慎之又慎,唯有直面现实,方能避开深渊。
日媒道出了真相!日本表示,对于中国的反制,美国明显出现了误判!10月11日,日经
【174评论】【18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