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26日,郝鹏举率部叛变,倒向了国民党。他兴冲冲地前往徐州去见参谋总

趣史小研究 2025-10-14 17:46:44

1947年1月26日,郝鹏举率部叛变,倒向了国民党。他兴冲冲地前往徐州去见参谋总长陈诚,满以为能得到高官厚禄,不料陈诚反应冷淡,只是催促他率部立刻向解放军发起进攻。 要理解郝鹏举的悲剧,得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说,他一辈子都在“投机”,是个彻头彻尾的政治掮客。 他最早是冯玉祥的人,后来跟着汪精卫当了汉奸,做到了伪淮海省省长。抗战胜利,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党的新编第六路军总司令。等解放军打过来,眼看顶不住了,1946年1月,他“审时度势”,在台儿庄宣布起义,投向了我们这边。 这履历,他的人生信条里,没有信仰,没有主义,只有“谁强就跟谁”。 我们这边对他怎么样呢?说实话,仁至义尽。陈毅老总两次亲自接见他,跟他谈心,游览莒县的浮来山,跟他讲历史,讲大义,希望他能脱胎换骨。华东军区还派了朱克靖这样的老资格干部,去帮他改造部队。解放区的老百姓,自己勒紧裤腰带,也热情地招待他的部队。 但郝鹏举骨子里就没变。他阳奉阴违,嘴上说着感谢,背地里却防着我们派去的干部,不让自己的兵跟他们接触。对他来说,部队是他唯一的本钱,他绝不容许别人染指。 一年后,也就是1947年初,他自认为又等到了新的“风口”。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压过来,飞机大炮,气势汹汹,蒋介石、陈诚都亲临徐州督战。在他看来,解放军这次是凶多吉少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再次“跳槽”,把枪口对准了曾经接纳他的解放军,还抓走了朱克靖等我们派去的几十名干部。 他以为这是一次精准的抄底,却没想过,一个投机客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永远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清历史的大趋势。 郝鹏举的叛变,确实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他驻扎在白塔埠,正好卡在国民党进攻临沂的侧翼,像一颗钉子。 但真正高明的棋手,是能把对手的棋子也变成自己棋盘上的一部分的。 华野的领导人陈毅和粟裕,面对这个突发状况,展现了惊人的战略定力。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电报也很明确:不要急,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敌人不动,我不动。要沉得住气。 这跟郝鹏举那种火急火燎、想立刻兑现投名状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华野指挥部很快制定了好几个方案。其中一个方案,简直是神来之笔:先不打国民党的主力,就拿郝鹏举开刀! 这么做有几个好处:第一,郝鹏举是叛军,军心不稳,战斗力差,打他最容易。第二,可以“敲山震虎”,看看国民党主力会不会来救。如果不救,那正好证明了郝鹏举在他们眼里就是个弃子,也能给其他摇摆的国民党将领看看,投降是什么下场。第三,打掉这个侧翼的钉子,我们后续的军事行动就更自由了。 于是,1947年2月6日晚,华野二纵对郝鹏举部发起了猛攻。战斗几乎没什么悬念,一夜之间就解决了大半。第二天凌晨,郝鹏举带着残部突围,结果一头扎进了我们的包围圈。 他被活捉的时候,还想故技重演,要求见陈毅老总。 陈毅见了他。这一次,没有温和的劝导,只有严厉的斥责。老总当场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教尔作人不作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尔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 这首诗,骂得狠,却也点透了郝鹏举这类人的本质。后来,郝鹏举在押送途中企图逃跑,被当场击毙,结束了他反复无常的一生。 而最讽刺的是,在他全军覆没的过程中,他一心投靠的国民党主力,近在咫尺,却没派一兵一卒来救他。陈诚,那个他满心期待的“伯乐”,把他当成炮灰用完就扔了。 解决了郝鹏举这个小插曲,真正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南线的国民党军看郝鹏举这么快就没了,也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冒进。陈诚判断解放军会死守临沂,于是下令南北两路大军合围。 当时,北线的李仙洲集团已经占领了莱芜、新泰,对我军后方威胁很大。 华野的决策,再一次震惊了所有人:放弃临沂! 要知道,临沂是当时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政治意义重大。主动放弃首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正是华野的高明之处。他们以放弃临沂为诱饵,让南线的欧震兵团以为自己赢了,骄傲地占领一座空城。 而华野的主力,除了留下陈士榘指挥的二纵、三纵继续在南线“演戏”,迷惑敌人外,其余大部队已经秘密地、大踏步地挥师北上,目标直指北线的李仙洲集团。 后面的故事,就是我军战史上辉煌的莱芜战役了。 从2月20日到23日,短短三天时间,华野以伤亡八千人的代价,全歼了李仙洲集团一个绥靖区指挥部、两个军、七个师,总共五万六千多人!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本人也被活捉。 这场胜利,彻底扭转了山东战场的局势。南线的国民党主力还在为占领一座空城而沾沾自喜时,他们的北路大军已经灰飞烟灭了。

0 阅读:241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