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岳谦都笑了,当初美国提出收货轮靠港费,居然是华裔商务代表戴琪提出来的。 美国

易云的世界 2025-10-16 13:51:10

赖岳谦都笑了,当初美国提出收货轮靠港费,居然是华裔商务代表戴琪提出来的。 美国华裔商务代表戴琪提出向中国货轮征收靠港费的设想,本想掐住中国海运命脉给美国创收,却没想到中方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当赖岳谦在节目中谈及此事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时,这位台湾学者显然看懂了中美博弈的新棋局:中国正在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让美国的算计落空。 戴琪的靠港费提案表面是针对航运的贸易措施,实则是瞄准中国制造全球流通的命脉。根据美国商务部内部评估,中国拥有全球30%的货轮运力,每年有超过2万艘次中国货轮停靠美国港口。 按每艘次征收50万美元计算,理论上可带来百亿美元收入。这种"坐地收钱"的设想,暴露出美国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精准把握。 但戴琪团队低估了中国反制措施的创新性。中方没有选择传统的关税报复或航运对抗,而是采取了三管齐下的非对称策略:首先在吉布提、斯里兰卡等关键水道增加补给点,降低对美港口的依赖;其次加速北极航道开发,2024年通过北极航线的货轮增长40%;最后推动"中国货轮中国港"计划,将更多货物转移到友好国家港口中转。 回顾历史,海运控制权一直是霸权更替的风向标。16世纪西班牙靠美洲航线崛起,19世纪英国凭借皇家海军掌控全球水道,二战后美国通过航母舰队确立海运霸权。戴琪的提案延续了这种"海洋控制"思维,但忽略了一个关键变化:中国已成为全球造船业的绝对主导。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的48%,新接订单占比达52%。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智能船舶、绿色燃料等下一代技术领先。这意味着不仅现有货轮多是中国造,未来新船更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美国想靠港口收费制约中国,就像加油站试图向汽车制造商征税般逻辑错位。 中方的应对策略体现了深厚的战略文化底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源自毛主席军事思想,核心是避免在对手预设战场作战。 具体到海运博弈,中国选择开辟新战线:一方面在印尼共建国际冷链物流中心,绕过马六甲海峡;另一方面在巴西建设智慧港口,形成替代美国港口的枢纽。 更厉害的是技术突围。中国研发的"智能绿色通道"系统,使货轮在海上就能完成报关查验,抵港后直接卸货,将靠港时间缩短60%。这相当于用技术手段化解了靠港费的经济压力——既然停靠时间大幅减少,固定费用就失去了杠杆作用。 戴琪团队犯了个致命错误:低估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海运业是高度全球化的行业,船东会根据成本自由选择航线。若美国港口收费过高,货轮完全可以选择加拿大、墨西哥港口中转。事实上,2024年温哥华港对中国货轮停靠量已增长18%。 更深远的影响在产业链层面,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开始采用"模块化海运",将整车拆解为模块运输,到销售地再组装。 这种创新不仅降低运费,还规避了整车关税。美国想靠传统手段制约现代供应链,如同用马车拦截高铁。 回顾2018年贸易战,美国对中国钢铝加征关税,结果是中国高端钢材出口单价反升23%。这次海运博弈可能重演类似剧情:压力反而助推产业升级。中国船舶集团正在研发的核动力集装箱船,将彻底改变航运经济模式。 从大历史看,霸权国家过度使用收费权往往加速衰落。17世纪荷兰收取海峡通行费,促使英国寻找新航线;19世纪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推动美国开发巴拿马运河。戴琪的靠港费提案,可能正在催生新的物流革命。 这场较量折射出两种战略文化的差异。美国倾向直接对抗,追求短期收益;中国擅长体系竞争,注重长期布局。就像下象棋与围棋的区别:美国想通过吃子取胜,中国则在布局占势。 这种差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尤为明显。美国提出靠港费时,中国正在克罗地亚建设佩列沙茨大桥、在巴基斯坦开发瓜达尔港。 这些项目不仅改善当地交通,更构建了替代性的物流网络。当美国在设卡收费时,中国在修路架桥,这种战略视野的高下立判。 这场博弈正在改写全球化规则。传统全球化是中心辐射模式,美国作为核心枢纽;新兴全球化是网状结构,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多中心格局。戴琪的提案是基于旧模式思维,而中国的反制则代表未来方向。 从更广视角看,海运博弈只是中美科技竞争的一个缩影。在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领域,类似剧情不断上演:美国试图用传统规则制约,中国通过创新突破限制。这种动态平衡,可能定义未来十年的国际格局。 赖岳谦的笑声,或许正是看清了这种历史趋势。当美国还在算计如何收费时,中国已经在构建下一代全球物流体系。这种降维打击式的竞争,注定会让过时的霸权手段失效。海运博弈的胜负,或许早已在棋盘之外决定。

0 阅读:0
易云的世界

易云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