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自己说:“我最大的贡献是帮中国人克服不如别人的心理。” 他出生于1922年,当时的中国看起来是前途渺茫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中国几乎每次发展和冲突都败在欧美和日本手里,国民也普遍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战明明中国是战胜国,巴黎和会却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这就是所谓的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想要崛起,最重要的是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杨振宁先生就是顶级的科技人才。在欧美国家主导科学界的年代里,杨振宁证明了亚洲也能出现顶级的物理学家。 1934年,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被书中奇妙的科学知识所吸引,回家后竟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那时他才12岁,23年后梦想成真了,杨振宁也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 除了大家所熟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的物理学成就还包括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杨﹣ Baxter 方程、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CP 不守恒的唯象框架、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等多个方面。 在人才培养方面,杨振宁指导过的学生包括张首晟、吴大峻、孙昌璞、罗广斌、宗璞等等的才俊。在杨振宁的直接发起和倡导下,先后设立了“与中国交流委员会”“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有限公司”“北美清华教育基金会”。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用以表扬并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学生。 总体而言,杨振宁先生无论是对科学研 究,还是对中国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句话说的是,现在的国军将领中,最出名的是哪个很难说,但是五百年后,被提起最多的应该就是杜聿明了,因为他有个极其厉害的女婿名叫杨振宁。 杨老先生最后留下了八个字“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他最喜欢的格言,也是他的治学态度和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诗圣杜甫当年评价初唐四杰的一句诗也适用于杨振宁老先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杨振宁半世纪前的那次回国如何改变中国科学1971年夏天,一架从美国飞往上海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