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15元经济学:谁在靠红包“续命”?】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外卖观察员。今天咱们聊个扎心话题——你点的外卖,可能还没一杯奶茶贵。美团外卖总经理最近透露,平台上75%的新增订单,实付金额居然不超过15元!这数字一出来,可把网友整不会了:现在连外卖都开始走“穷鬼套餐”路线了? 先别急,让我们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经济账。2024年全国居民月均可支配中位数才2892元,要是顿顿30元外卖,半个月工资就得献给外卖小哥。再看人均月消费2352元,每天80元的预算额度,点个30元外卖直接超标。更绝的是食品支出占比——每月700元餐饮预算,按30元/顿算,23顿就花光,这还不算买菜做饭的钱! 看到这儿您可能笑了:这不科学啊!我昨天点的麻辣烫还25呢? 别急,平台的“魔法”来了——满减红包、神券补贴、霸王餐,一套组合拳下来,30元的订单硬是被砍到15元以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增量订单七成五是“羊毛单”:不是大家突然变抠门,是补贴把价格打成了“骨折价”。 但您真以为捡到便宜了?这里头可有门道: 1. 分量魔术:同一家店,外卖盒比堂食碗浅两厘米 2. 价格戏法:标价28的外卖,堂食可能只要22 3. 食材变身:现炒宫保鸡丁变预制菜包,加热即用 这就形成个诡异循环:消费者觉得20元吃外卖血亏,商家看着30%平台抽成肉疼,骑手奔波每单赚5块喊累,平台摊手说我们还在亏损。整个链条上,竟找不出一个真正赚钱的人! 有人说这是平台在“养蛊”——先用补贴培养消费习惯,等大家离不开外卖时再慢慢提价。但现实可能更残酷:当75%的订单都卡在15元红线,说明消费分级已成定局。高端用户继续点88元日料,普通大众在15元档位精打细算,这根本不是内卷,而是消费真相的浮出水面。 未来会怎样?两种剧本: 剧本A:补贴停止,订单量雪崩 剧本B:涨价求生,用户集体出走 要我说啊,可能还有剧本C——出现专做15元品质外卖的新模式,毕竟咱们吃货民族的智慧是无限的。 最后送各位一句大实话:当外卖变成衡量国民消费力的温度计,那根水银柱指向的,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钱包厚度。下次点外卖时盯着实付金额发呆的时候,记得抬头看看——这年头,能自由选择30元外卖的,可能已经是隐形赢家了。
现在外卖这么卷吗
【123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