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当着儿子的面,把自己的烟一盒一盒地拆开,握住里边的烟一把扭断,桌子上满是被弄断的烟和烟盒子,起码有6盒左右了。 而且一边弄,一边苦口婆心地教育儿子:你记住,爸爸不会害你,我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事情,都是为你好。 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儿子戒烟。把自己的烟全都毁掉,自己先戒烟,以身作则,为儿子做一个好榜样。 儿子就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双手攥着衣角,眼神一会儿瞟向桌上碎成段的烟,一会儿又落在父亲发红的指节上。这场景他其实有点熟悉,之前每次自己躲在阳台抽烟被发现,父亲要么是扯着嗓子骂,要么是摔杯子,可从来没像今天这样,一句话没吼,只闷头拆烟、扭烟,塑料烟盒被扯坏的声音“刺啦刺啦”的,比骂声还让人心里发紧。 儿子今年刚上高二,第一次抽烟是去年跟同学在网吧,觉得吞云吐雾的样子特酷,后来就慢慢染上了瘾。父亲是货车司机,跑长途的时候总靠烟提神,家里茶几抽屉里、外套口袋里,甚至货车驾驶室的储物格里,都能翻出烟来。之前儿子被抓包时还反驳过:“你自己天天抽,凭什么管我?”那句话像根刺,扎在父亲心里好久。 那天晚上父亲跑车回来,看见儿子房间的窗户缝里飘出烟味,推门进去时,儿子正慌慌张张地把烟往枕头底下塞。父亲没发火,只是蹲在床边,盯着儿子慌乱的眼睛问:“你知道我每次看到你抽烟,心里啥滋味不?”儿子没吭声,父亲又说:“我跑长途累得睁不开眼时抽烟,是为了活着把货送到;你这年纪抽烟,是拿健康开玩笑。”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把家里所有的烟都翻了出来,堆在客厅的桌子上。拆开第一盒时,他手指还顿了一下——这烟是他常抽的牌子,抽了快二十年了,每次累到极致,抽上一根总能缓过来。可一想到儿子抽烟时咳嗽的样子,他还是攥紧了烟,“啪”地一下扭断,烟丝撒在桌上,像一堆碎掉的执念。 儿子看着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扭烟,突然发现父亲的头发比去年白了好多,尤其是鬓角那块,之前还只是零星几根,现在已经连成了片。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把他架在脖子上,带着他去小卖部买棒棒糖,那时候父亲的手很有力,能轻松把他举得很高;可现在,父亲扭烟的手都在微微发抖,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连拆烟盒的动作都显得有些笨拙。 其实父亲心里也没底,自己抽了二十年的烟,说戒哪有那么容易。但他知道,要是自己做不到,就没资格管儿子。之前他也试过戒烟,可每次跑长途到后半夜,困得脑袋发沉,还是忍不住买了烟。可这次不一样,他看着儿子低着头,眼圈红红的样子,就觉得必须咬着牙扛过去。 扭完最后一根烟,父亲把满桌的碎烟和空盒子拢到一起,倒进垃圾桶。他拍了拍手上的烟丝,对儿子说:“从今天起,家里再不会有烟。你要是忍不住想抽,就想想今天爸爸拆烟的样子,也想想你自己的身体——你以后还要考大学、工作、成家,总不能让烟把身体毁了。” 儿子抬起头,看着父亲,突然说了句:“爸,我以后不抽了。”声音不大,但很坚定。父亲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揉皱了的纸。他伸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没多说什么,可那力道里藏着欣慰,也藏着决心。 不过话说回来,父亲这种“破釜沉舟”的方式,虽然满是心意,可未必适合所有人。有些孩子可能会被这种沉重的爱压得喘不过气,反而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孩子会像文中的儿子一样,被父亲的付出打动,真正下定决心戒烟。教育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而不是用“为你好”的名义,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毕竟,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牺牲式感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什么叫睁眼说瞎话?中国大妈在塞尔维亚电视台说中国女生矮,很多女生都不漂亮,可电
【65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