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两个愤怒的消息,一个是13岁孩子被3名同学谋害并埋尸于大棚,一个是一个14岁

乘风的星辰 2025-10-20 23:19:45

看到两个愤怒的消息,一个是13岁孩子被3名同学谋害并埋尸于大棚,一个是一个14岁孩子非法开车上路恶意别车。后者被处以拘留,但不执行,因为年龄问题,要保护未成年人。前者还有待警方权威证实。如属实,如罪犯不到14岁,大概率还是要保护,因为未成年。 这些事确实让人心里堵得慌,不管是被害的孩子还是犯错的孩子,背后都是一个个让人揪心的家庭。但要说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就是在“保护罪犯”,可能有点太绝对了。咱们得先想想,为啥法律要给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不是说他们做了坏事就没事,而是这个年纪的孩子,脑子还没长全乎,对是非的判断、对后果的认知,跟成年人差远了。就像那个14岁开车别车的,他可能觉得“好玩”“刺激”,根本没想过万一撞了人会怎么样,这种认知上的不成熟,是法律要考虑的重点。 法律里说的“保护”,从来不是放任不管。你看那个被拘留不执行的孩子,不是放回家就完事了,后面还有社区的帮教、心理辅导,家长也得接受训诫,保证以后看好孩子。这其实是在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知道错了,以后别再犯。要是真把他关进去,跟那些成年罪犯关一起,出来可能更学坏了,那才是真的害了他,也害了社会。 再说说那个被害的案子,如果真像传闻里说的,几个不到14岁的孩子干的,那肯定得管。法律里对未成年人犯罪,不是只有“不判刑”这一条路。比如可以送到专门的矫治学校,接受严格的教育和管束,家长也得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该道歉的道歉,该赔钱的赔钱。这些措施看着没那么“解气”,但目的是让这些孩子明白,做错事就得负责,哪怕年纪小也不能无法无天。 咱们总说“恶意补足年龄”,觉得只要孩子够坏就该重罚。可“恶意”怎么判断?是看行为多恶劣,还是看孩子心里怎么想的?这其实挺难的。万一因为一次冲动犯错就被贴上“坏人”的标签,一辈子都翻不了身,那才是真的不公平。毕竟孩子是会变的,很多犯过错的未成年人,在正确的引导下,后来都成了普通人,结婚生子,好好过日子。 说到底,这些事让人愤怒,更该让咱们反思。家庭平时有没有教孩子对错?学校有没有关注过那些性格孤僻、容易冲动的学生?社会有没有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比起急着改法律条文,不如先把这些基础的事做好。家长多陪陪孩子,老师多留意学生的情绪,社区多搞点普法活动,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做了坏事会有啥后果。 总结:保护未成年人不是纵容错误,而是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法律的温度在于,既不让受害者白白受伤,也不让犯错的孩子彻底绝望。关键是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发力,教孩子学好,看好孩子,别等出了事才喊着“严惩”。这样才能少点让人愤怒的消息,让每个孩子都能平平安安长大

0 阅读:0
乘风的星辰

乘风的星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