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一位自称北航学生的说:印巴空战,歼10C凭借体系化作战赢了阵风,证明了歼10C是破铜烂铁。单挑1V1打赢才算牛逼。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想不到还有人能从这么刁钻的角度来论证“中已输”。且不说歼10C和“阵风”到底哪个在单挑时赢面更大,在正常人的认知里,打仗的第一目标是赢,而不是1V1比谁更牛逼,但很快也释然了:毕竟在实打实的战果面前,想让现实符合自己“中已完”的思想钢印,必须找刁钻角度自说自话才行。
大概20年前,汽车发动机还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圆珠笔芯是高科技、液晶面板要看欧美日韩的脸色、F22、B2、F117对中国来说是天顶星般的存在、集成电路产业约等于没有,在人均工资1000块的年代,摩托罗拉搞个旋转屏幕就能卖7000+,很多中国老百姓以拥有日本车日本电器为荣,差距大到让很多人绝望。
这是殖人的黄金年代,
论证“中或输”“中已完”的素材遍地都是。
而如今就不一样了:
以中国一国之力,对阵欧美日韩等所有“外国”,尽管在很多领域依然有差距甚至很大差距,但已经不存在让人觉得无法追赶和超越的技术。在很多领域,中国都对“外国”实现了追赶乃至反超,比如六代机、电磁弹射。
这就导致殖物们论证“中或输”“中已完”的素材锐减,只能通过一些刁钻的角度自说自话才行。
所以现在的殖物真的很可怜:
他们孜孜不倦地论证“中或输”“中已输”,但是相比20年前网络刚兴起时,他们的素材越来越少。
早20年出生的殖物们也能乘势而上,混的风生水起,而现在的殖物们,吃屎也没赶上热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