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明年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感慨自己当年本科就能入围的公司,现在研究生毕业却进

乘风的星辰 2025-10-21 12:19:53

一位明年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感慨自己当年本科就能入围的公司,现在研究生毕业却进不去了。不仅仅是需求的问题,还有就是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研究生越来越多,不再稀缺,每年著名大学新生中,本科生占比远远低于研究生。 其实啊,我倒觉得这事儿得拆开看。我有个发小,跟这位硕士情况有点像,本科时拿过字节的实习offer,当时身边人都劝他毕业直接去,说“大厂多香啊”。可他偏要读研,说“我总觉得本科那点知识不够用,做项目时老卡壳,想搞明白底层逻辑”。当时我还笑他“死心眼”,结果今年他研三,前阵子刚签了航天院所的研发岗,起薪比当年字节的校招还高,关键是他说“现在看代码、做实验,脑子比以前清楚多了,遇到难题不慌了,这种踏实感是本科时没有的”。 还有我师姐,本科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跟单,天天加班填单据,她说“感觉自己像个机器,看不到头”。工作两年后辞职考研,读的是跨专业的数据分析,现在在一家新能源企业做市场研究,上个月还跟我炫耀“终于能靠脑子吃饭了,以前看报表头疼,现在能从数据里看出行业趋势,老板开会都带着我”。你说她要是当年“抓紧去”那个外贸岗,现在能有这机会吗?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他们运气好”,但我觉得,读研这两年,真不是白待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本科时写论文,导师说“你这文献综述跟流水账似的,根本没提炼出核心观点”。读研后跟着导师做课题,从查文献、做实验到写报告,被毙了三次才通过,现在再看当年的论文,自己都想笑。这两年练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怎么把一件事做透、怎么扛住压力、怎么跟不同的人合作——这些能力,你说在工作中用不上吗? 那位硕士感慨“进不去当年的公司”,可能忘了一点:当年本科时,你眼里的“好公司”,也许只是“够得着的公司”;现在研究生毕业了,你的眼界宽了,想进的公司、想做的岗位,标准自然也高了。就像以前你觉得小区门口的面馆好吃,是因为没吃过更正宗的;现在你尝过米其林,再回去吃面馆,可能就觉得“差点意思”,不是面馆变差了,是你自己的口味升级了。 再说“研究生越来越多”这事儿,确实,现在大街上抓把瓜子都能砸到俩硕士,但这说明啥?说明大家都在进步啊!以前本科是“高配”,现在可能只是“标配”,但你要是研究生期间真学到东西了,那就是“顶配”。我认识个学长,读研时跟着导师做了个专利项目,毕业直接被一家初创公司挖走当技术主管,人家老板说“我招的不是研究生学历,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所以啊,“为了就业读研”本身没错,但得想明白“为了什么样的就业”。要是只想“找个工作混口饭吃”,那本科有机会确实可以先去试试;可要是想找个“能让自己成长、能看到未来的工作”,那读研这两年,真能帮你把“敲门砖”变成“垫脚石”。学历这东西,就像健身房的会员卡,办了不用,那就是张废纸;但你要是真去练了,肌肉长在自己身上,谁也抢不走。 总结:读研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能不能进某个公司”,更在于这两年你有没有把自己打磨得更扎实。市场在变,需求在变,但人的能力和底气是不变的。别盯着“当年能进现在进不去”焦虑,想想这两年你学到了什么、成长了多少。学历只是标签,能力才是内核,把内核练硬了,好机会自然会来找你

0 阅读:38
乘风的星辰

乘风的星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