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减不掉竞争,只能越减越卷”的说法,颇有感触。教育上的竞争背后其实是社会竞争的前置,如果社会去竞争化,阶层无差别化,教育上的竞争就必然消退。芬兰教育背后就是去社会竞争的结果。 不过我总觉得,“去竞争化”可能不是真的没有竞争,而是竞争的“样子”变了。就像芬兰的学校,不是不让孩子比,而是不比谁背的单词多、算的题快,而是比谁更会合作、谁更有创意、谁更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完。咱们这儿说的“教育竞争”,好像总盯着“分数”“排名”这两个词,孩子从小学就知道“考不好就输了”,家长也跟着焦虑,觉得不往前冲就会被落下。但你想过没有,要是孩子从小就知道,学习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那竞争会不会就没那么“卷”了? 其实社会上的竞争也一样,不是说大家都躺平就没竞争了。人总得有点想法,想把工作做好,想让家人过得舒服,想实现自己的小目标,这都是正常的竞争心。问题在哪儿呢?在咱们把“竞争”和“成功”绑得太死,好像只有“当大官”“赚大钱”“进名校”才算成功。结果呢?孩子从小就被塞进各种辅导班,周末比平时还忙,连玩的时间都没有。可那些真正活得开心的人,有几个是完全按这条路走的?有的人大字不识几个,但做小吃特别好吃,街坊邻居都爱买;有的人数学不好,但动手能力强,修东西一修一个准;有的人就是喜欢照顾人,当护工也能得到病人的感谢——这些人,不都是在自己的“赛道”上努力吗? 所以我觉得,“减负”不是不让孩子努力,而是把那些没用的负担去掉。比如重复做同一类题做到烦,比如为了考试硬背根本不懂的知识点,比如周末被十几个辅导班占满。这些东西除了让孩子觉得学习累,对真正的能力没什么用。把这些减了,孩子才有时间去想自己喜欢什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你想啊,一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孩子,长大了自然会为了这个喜欢去努力,这种努力不是被逼的,而是自己愿意的。这种努力里有竞争吗?有啊,但这种竞争是和自己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而不是和别人比谁跑得快。 可能有人会说,社会资源就那么多,不争不行。这话没错,但“争”的方式可以不一样。如果咱们的社会能认可更多“不一样的好”,修鞋的师傅和白领一样受尊重,开小店的和大老板一样有价值,那家长还会逼着孩子非考名校不可吗?教育竞争其实是社会评价的影子,社会能容得下更多元的成功,教育里的“卷”自然就会少一些。 总结:教育竞争的关键不是“有没有”,而是“什么样”。减负不是剪掉努力,而是帮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当社会能为不同的努力鼓掌,当教育能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竞争就会变成向上的力量,而不是压人的石头。这样的竞争,才是有意义的
今天看到“减不掉竞争,只能越减越卷”的说法,颇有感触。教育上的竞争背后其实是社会
乘风的星辰
2025-10-21 16:20:5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