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转载了中国网友对美国贸易战的评价。 真的不得不佩服中国网民的素质和眼界之高,民间高手不少呀。 要知道,美国发起贸易战那几年,不少人以为咱们得慌,结果打开评论区一看,全是清醒的分析,半点没乱阵脚。你去翻2018年到2020年的老评论,好多网友早把事儿看透了——有人说“美国加税不是针对中国商品,是怕咱们产业升级”,还有人直接点破“这哪儿是贸易战,是霸权焦虑症犯了”,句句戳中要害,比某些所谓的“专家解读”还透彻。 就说2018年美国首次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那回,网上没多少情绪化的骂战,反而全是“摆数据”的理性讨论。有网友扒出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说中国减少的大豆进口量,让美国农民损失了上百亿美元,连特朗普老家的农场主都上街抗议;还有人算过账,美国加征的关税,最后80%都落到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头上,一杯星巴克因为原材料关税涨了3美元,网友调侃“这税是美国自己人给自家人交的”。这种不被带节奏、拿事实说话的劲儿,真不是一般的清醒。 更厉害的是,网友不光看眼前,还能看到长远。当时美国卡我们芯片、科技企业,有人就在评论里说“短期疼,但倒逼咱们搞自主创新,未必是坏事”。后来华为、中芯国际这些企业加速突破技术,再回头看当年的评论,全是预言。有网友说得实在:“别人卡脖子,咱不能光骂,得自己争气”,这话里没有抱怨,全是务实的底气。你想啊,要是真慌了神、乱了阵脚,哪有心思琢磨这些?这份冷静,本身就是眼界。 网友的通透,也不是凭空来的。现在的中国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广,见的世面也多,早就不是随便几句煽动就能糊弄的。美国说“贸易战很好赢”,网友直接翻出历史——上世纪80年代美国跟日本打贸易战,最后也没拦住日本产业升级,反而自己落下个“关税壁垒”的骂名;有人对比中美贸易结构,说“中国出口的是制造业产品,美国出口的多是农产品和能源,真要掰扯,谁离了谁更难受还不一定”。这些分析,既有历史眼光,又有现实依据,可不是瞎猜。 还有些评论,透着一股子大国百姓的从容。有人说“中美体量在这儿,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美国想靠施压让中国让步,太天真”;还有人调侃“以前美国说啥就是啥,现在咱们能平视了,自然看得清套路”。这种从容,不是盲目自信,是基于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实力——2023年中国GDP突破126万亿元,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全球第一,网友心里有数,国家有底气,说话自然硬气又理性。 反观美国那边,当时网上全是情绪化的指责,要么骂“中国抢了工作”,要么喊“加税就能解决问题”,很少有人冷静分析贸易战的本质。两相对比,中国网民的素质和眼界,真不是吹的。他们不被霸权吓住,不被情绪裹挟,既能看清别人的套路,也能认清自己的路,这种清醒,比啥都难得。 说到底,网友的这些评价,藏着中国普通人的认知升级。从以前“觉得外国啥都好”,到现在“平视世界、理性看问题”,这背后是国家发展给的底气,也是网民自身认知的提升。难怪大公报要转载,这些民间声音,比任何宣传都更能体现当下中国人的心态——清醒、理性,还有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