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择把大部分产能放在了国内,这一点很高明。 2019年中国公司闻泰科技以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欧洲半导体巨头安世半导体,起初,这笔交易被广泛看作是一场“蛇吞象”的豪赌,很多人都怀疑中国企业能否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舞台上立足。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收购却演变成了一场更为复杂的全球控制权争夺战,在今天的全球经济中,控制权不仅仅取决于股权或总部所在,更在于谁掌握了关键的运营、技术和资本。 安世半导体的全球业务依赖于一个位于荷兰的中央ERP系统,荷兰政府一度认为,只要断开对这个系统的访问,就能轻松切断中国工厂的供应链。 这一举措曾被视为压倒性的优势,荷兰政府甚至在2024年采取了断网行动,试图通过切断数字连接让中国工厂陷入停滞。 可闻泰科技早已预见到这一风险,自2022年起,他们就在中国本土建立了独立的IT基础设施,并在华为云的支持下完成了全部数据的迁移。 结果当荷兰的“数字封锁”真正发生时,安世中国仅停产了三个小时,备用系统迅速接管,生产线继续运转。荷兰政府原本自信的“断网”手段瞬间变成了笑话。 真正的控制权,来自于谁能够在关键环节掌握主导,闻泰科技深知这一点,在继续维持荷兰工厂研发和与欧洲客户的关系的同时,他们将公司的重心迅速向中国转移。 五十亿人民币的投资涌入东莞基地,十二条新的生产线迅速建成,年产量飙升到三百亿颗芯片,远超荷兰的工厂,与此同时,新的淮安基地也投入使用,专门攻克新能源汽车所需的第三代半导体。 到2024年,安世全球72%的封装测试产能已经转移至中国,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生产线大幅缩短了交货周期,彻底改写了供货规则。 这一切不仅让安世在国内市场的地位稳固,也为全球电动车制造商如比亚迪和蔚来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技术支持。 荷兰政府并未因此罢休,试图通过财务和人事手段进行反击,他们威胁要停止向安世中国发放工资,企图从内部破坏运营,同时计划将中国业务降级为纯粹的“代工厂”。 但是闻泰科技的反应迅速且果断,他们通过本土化管理保障了员工的薪酬,不受荷兰总部的干扰,荷兰忽视了一个致命的财务漏洞:他们的一些核心研发项目,如电动车用的碳化硅芯片,依赖于安世中国的利润支撑。 一旦他们试图压制中国分部,反而断送了自己创新的资金链,导致研发进展停滞,同时,闻泰科技也在技术上悄然实现了逆袭。 自2021年起,他们开始大力加强与国内供应链的合作,推动本土化率从30%提升至82%,这种自主掌控使得安世中国在碳化硅衬底技术上实现突破,成功研发出性能更优的8英寸碳化硅衬底,良品率远超荷兰工厂。 最后的摊牌时刻到来了,荷兰政府因面临电动车生产大幅削减、2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的压力,最终被迫向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妥协,恢复了对安世中国的控制权,荷兰经济部长几乎失去了所有谈判筹码,最终不得不重新坐回谈判桌。 这场看似简单的收购,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教训:在现代全球化的商业世界中,控制权的真正核心不再仅仅依赖于谁拥有最多的股份或谁在地图上拥有总部。 如今的主权,是关于你能否掌控数字系统、生产能力、财务资源以及创新动力的综合较量,通过精确掌握这些关键控制点,闻泰科技不仅成功击败了荷兰政府的干预,也重新定义了跨国并购中的“主权”概念。
10月21日,德国《明镜周刊》发文:“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
【6评论】【11点赞】